江泽民“德治”思想依然适应“一国两制”的港
2022-12-14 1427 杨珊珊 澳门日报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十二月六日上午十时,单位组织观看“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先生的追悼大会”,随着习近平主席深情的悼词:“我们爱戴江泽民同志,怀念江泽民同志,是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突然想起了着名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有的人》中两句诗。
相信观看追悼会期间,很多人会想起中国在江泽民领导下的那段工作和生活经历,以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笔者因为过去撰写过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的理论文章,自然想起了江泽民的“以德治国”思想,以及浮现出一些联想,如江泽民的“德治”思想依然适应“一国两制”港澳治理的想法。
这,应该就是很多人认为“他还活着”的一种心理反应。
古人“道德观”与“以德
治国”具有相容性
《论语》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从孔子的忧虑中可以判断,孔子认为“德”的属性中是具有功能性的。
如同我们今天认识到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準则和规範。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一样,也许正是这些共识的使然,二○一九年十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资料可见: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着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道德”二字连用的创始人,是荀子。他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关于德治天下,孟子延续孔子等思想,有着不同的论述,在中国人类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为风俗和习惯。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準则和规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恆不变的。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因共存的国家,在国家治理中毫无疑问的具有相容并储的特徵。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zhengce/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