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赵氏家族历史探源及赵家大屋修复活化的对

2022-02-23 2743 何香春 澳门日报

 赵氏家族作为澳门早期华人望族之一,在本澳的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平添了诸多亮色,其家族成员的家国情怀,堪称澳门华人社会的典範。赵家大屋就是十九世纪中晚期赵氏族人在澳门中区的故居,现已凋敝荒置,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为了活化利用,亟待保护修复,其人文价值才能被公众认知和体验。二○二二年,澳门特区政府启动大屋修缮前期工作,并鼓励民间参与活化政府持有的历史建筑。对于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全面多元推动爱国爱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赵氏家族源流

 《赵氏家谱约钞》载明,赵氏是“宋室分支”,与宋代宗室一脉相承。事实上,宋宗室传至太祖赵匡胤已是第五代。四世就是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生有五子,长子曹王赵匡济(光济),次子即宋太祖赵匡胤,三子为宋太宗赵匡义(光义),四子是魏王赵匡美(光美),五子岐王赵匡赞(光赞)。由于赵弘殷长子、五子早亡,故宋宗室有太祖、太宗、魏王三大分支,澳门赵氏家族属于太宗派。

 据《宋史》记载,赵士翮是宋太宗赵匡义第八子赵元俨的曾孙,这与《赵氏家世源流表》所述相同。北宋末年,赵宋朝廷南迁,五世孙赵士翮、赵不玷父子遂在浙江金华府浦江县石陵村定居。《赵氏石陵族谱》表明,赵彦芳(友直)为十二世孙,其父赵良胜累官朝列大夫、永新州知州、婺州路总管府同知,配享祖庙。又据明嘉靖《香山县誌》卷五所述,明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赵彦芳先后出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知县,以及广州府香山县知县,卒于任内。其子赵季忠定居香山县,占籍“良字都”即“能都”。自此,赵氏族人立籍香山。这与《赵氏家世源流表》的记述相互契合。

 对照光绪举人梁尚举所撰《赵氏家庙碑记》:“考赵氏本宋宗室,系出浙江金华浦江县,其先彦芳公宦游闽粤,作宰香山,遂占籍焉,数传至英玉祖,使卜居香邑之澳门。”由此确认,当时赵彦芳家人已在广东香山县“良字都”上栅定居。“良字都”位于香山县东南二十里,并不属于澳门範围。

 赵氏迁居澳门

 关于赵氏族人迁居澳门的时间,大体有明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明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年)以及清康熙早期三种说法,学界引用“崇祯说”为多,但笔者倾向于“康熙说”。据《赵书泽堂家谱》、《家乘略钞》记载,第二十二世赵友璧(号英玉)在其父赵良佑(一六○七至一六五八年)去世后,随同母亲刘氏(一六一九至一六七五年)由“良字都”上栅迁居到“恭常都”所辖澳门望厦。由此可知,赵氏迁居澳门当在一六五八至一六七五年,即清顺治十五年至康熙十四年之间。部分赵氏族人迁居澳门的原因,或缘于清初东南沿海的禁海迁界政策。当时郑氏反清力量多次进击东南沿海地区,于是清政府在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颁布迁界政策,规定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至四十里,并筑边墙为界,不许踰越,澳门居民也在迁移之列。另据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二、祝淮《香山县誌》卷八所述,康熙元年(一六六一年)、三年(一六六三年)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两次迁界,断绝郑氏的经贸财源,也使香山县受到严重影响。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zhengce/4764/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