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士之境

2022-11-22 4455 刘定一 澳门日报

 秋士之境即无我之境,这种境界使人大隐隐于红尘,超脱于世俗,在经历了时间的流逝后,领悟了类似佛教中“无常观”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十分的清净,体会岁月的轮转。秋士之境产生的前提,必是要先入世,洞察了人间世以后,才能出世。

 郁达夫的三部小说,《沉沦》到《迟桂花》到《故都的秋》,文中所体现的郁达夫的心态转变,即是秋士之境的形成过程。

 在《沉沦》中,郁达夫以描写“自有他生命的个性青年”的形式,表达了“我”在当时红尘中所经历的苦闷,直截了当地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心情。“我”被世俗所困,并沉沦于世俗,无论是肉身还是精神,都没能得到解脱。此时,郁达夫的形象还是一个会为情所扰的“俗人”,他的心境还是“有我之境”。

 进展到《迟桂花》,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多,以及由于《沉沦》被批评后留下的阴影,郁达夫开始了他的“灵魂净化”。在书中,我们看不到炽热极端的情感,而是像桂花香一样,恬淡清远,在无意间勾起人的心弦。此时的郁达夫,处于较为宁静悠闲的生活状态之中,开始反思他所经历的人间事。他的思想开始超脱于肉身,精神不再被肉体所影响,可以说是正处于从“有我之境”走向“无我之境”的路上,也是从吉士向秋士的转型。“我”对翁莲的感情,从动了念,到忏悔,再到情爱昇华为情谊,正是自我净化的过程。

 最终,在《故都的秋》中,我们可以见到,此时郁达夫的心境,已达到秋士之境。如他在文中所描写的宁静而旷远的北国秋景一般,秋色的清静,不如说是在描写心境,身处热闹场中,却过着世外隐士般的生活。在那一瞬,无论外部发生了如何变动,秋士之境中却是永恆。花未凋,月未缺,一切都很好。这份从容不迫的意味,这种超脱红尘、世间无我的心境,这种淡泊雅致的情感,便是秋士之境。

 龚 刚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9884/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