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今説

2022-09-23 1769 黄团元 澳门日报

 六十年前的南京大学老同学卢尔庄告知,整理旧物时发现一个笔记本,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往事。我很想看,于是他拍成照片微信给我。那是一本竖排的方格作文簿,纸页已经泛黄,墨水写的文字也已褪色。正文四十二页,一万两千来字。封面上有题目“下乡生活散记”,还加了副标题“寒假文工队的战斗生活”。

 睹物思情寻回一段尘封了五十六年的记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南京大学学生文工团十分活跃,不仅艺术水平较高,而且为丰富课余生活、开展宣传教育成效显着。在共青团南大委员会领导下,文工团利用寒暑假组织小分队下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九六六年一月,决定组队到溧阳演出。我和尔庄作为文工团骨干有幸入选,他记下的正是那段激情燃烧青春岁月的难忘经历。

 溧阳属革命老区,所在的茅山是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当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即设在溧阳水西村。一九六五年底南京大学在溧阳建分校,已将文科三系迁去改革办学。鑒于这些因素,我们赴溧阳演出便更富有革命化的色彩。

 我们是高举“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彻里彻外向贫下中农学习”的标语牌奔赴溧阳的。十多天内,在礼堂、戏院,广场、街道,田间、地头,甚至走进农舍,为贫下中农、农村干部、军烈属和市民演出了七十五场。独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表演唱《请到我们这块来》、舞蹈《丰收歌》、歌剧《白毛女》片段、歌舞联唱《革命红旗代代传》等六十八个编创及移植的节目,脍炙人口而在溧阳全境广为流传。

 农民兄弟对革命文艺的渴求使我们大为感动。演出不论规模,场场爆满。许多观众提前一两个小时赶到现场等候,还有人一路追随不肯离去。派出小分队慰问军烈属,到偏远山区探望孤寡老人,看节目时他们都热泪盈眶。烈属徐大娘回顾了抗战时期开设地下联络站、丈夫和弟弟不幸牺牲的情景,拉着女队员的手说,今天的好日子太不容易,真希望天天看到你们的好节目。

 下乡演出也是我们了解社会经受锻炼的过程。生活艰辛却斗志昂扬、民风纯朴而观众热诚,我们深受鼓舞并立即付诸行动:一切为了满足溧阳人民的需要。我们自背行囊走村串巷,放下装备便登台献艺;收集素材赶编节目,贴近生活而引起共鸣。我们在招待所自整床铺,下食堂厨房自己做饭,除夕傍晚赶到市中心打扫大街,甚至在火灾现场奋不顾身参与抢险,受到溧阳市领导和民众的广泛讚扬。

 那段日子人人胸中揣着一团火。领队的团委书记徐福基同志总结:革命激情具有最强的感染力。半个世纪过去,寒假文工队播下的火种仍在老队员们心头熊熊燃烧,生生不息……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942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