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见闻
2022-09-13 4146 无锡乐水 澳门日报
近日游览沔城,给人第一印象的就是沔城的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在沔城“广长律院”内保留着一块不起眼的残碑,仔细观察碑上有鱼龙图案,赶紧拍照,仔细研究是一块十分难得的“大鱼”。
笔者考证,这是寺院之法器“鱼鼓”渊源之图,即“鲸鱼击蒲牢大鸣图”。碑的石质为青石,从碑的风化情况分析,大约为唐宋时期的碑刻,这种带有原始性质的鲸鱼蒲牢图目前还少有发现。
据传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其中第四个儿子为蒲牢,蒲牢怕鲸鱼,鲸鱼一碰蒲牢,蒲牢就吓得大叫。为使声音洪亮,于是用于寺院法器钟鼓之基本形象与图案,如寺院之“木鱼”、大钟之旋钮、特别是寺院裏的“鱼鼓”(又称梆)。鱼鼓的形象头部为龙形,身尾均为鱼形。《释氏要览》:“今寺院木鱼——或取鲸鱼一击蒲牢为之大鸣也。”鱼鼓通常悬挂于斋堂旁边,与香板、引磬配合,敲击召唤众僧斋食,当然,如何敲击,这裏有一定的仪轨。《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斋粥二时(早、中,僧人戒律,过午不食)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古人击鼓,三十三捶为一通,三通为一百捶),普请行者二通。”
鱼击蒲牢图用于寺院,大概从汉代佛教的传入到唐代佛教兴盛时就已出现,《文选》中汉班固《东都赋》就有“于是发鲸鱼,铿华钟”句。薛淙《
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后因以蒲牢为钟的别名。唐皮日休《寺钟暝》:“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
关于寺院“鱼鼓”的来源还有各种说法,如“鱼可变龙说”、“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等。此“鲸鱼击蒲牢大鸣图碑”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寺院“鱼鼓”源于“蒲牢”说的可靠性,以及为何为“龙头鱼身”的原因。
赵映诚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