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有感

2022-09-03 2571 常志强 澳门日报

 最近上网读到两段新闻。一是邻埠启德河的药物污染程度,在全球排名第二十九,验出的药物多达三十四种,是药物种类最多的河流。据说因为当地公立医院门诊轮候时间长,医生只好无奈地开出为时半年以上的药物。在这段日子里,一旦病情有变,难免会有不少患者停药,以至大批药物被弃用,造成浪费之余,更导致当地河流成为“垃圾桶”。二是小城公立医疗机构的药物回收箱,每年收集到的药物数以百万计,药物浪费的情况严重。当局定于本月中推出“协议药物处方分段取药措施”,优化配药政策。规定凡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向就诊者处方的口服药物数量,若超过一百二十天,患者须分次到指定药房领取,每次最多可领取九十天药量,药房会列印续领药凭条,患者在九十天后再持凭条到药房领取第二期药物。

 两段新闻都与公立医院向病人开药的问题有关。如果报道没有错漏,邻埠有关部门可能尚未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亦没有提供收集家居剩余药物的服务;而小城有关部门则採取新措施,冀望推动安全用药、减少囤积和浪费药物,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更好的服务。可见在处理药物的问题上,小城无疑迈进了一大步。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初次求诊的病人,包括癌症病人,不幸一再被误诊,待至病情完全外露才确诊,这类实例我听过好几个。因此,如果硬性规定病人初诊后,过三个月才可以覆诊,后果委实难料。如果那些医疗机构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面对因此被误诊或漏诊的病人,不知有何感想?

 方 圆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927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