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杂说

2022-08-29 3473 周洁如 澳门日报

 我已经多年没有用扇子了,想不到扇子竟然飞上太空了。本报七月二十六日新闻〈太空舞起“丝绸扇”〉:成功发射的问天实验舱配置了两把巨大的丝绸扇,面积超过二百平方米,厚度只有○点七毫米,薄如蝉翼的丝绸扇在太空中舞动。

 这可不是太空舱宇航员搧风纳凉的扇子,这是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翼。这两把“丝绸扇”科技含量极高,我这个科盲只能遥想而不能近观!既如此,就写写我们手上的扇子吧!

 扇艺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含量高且雅,扇子在古代曾经是身份的象徵,从古至今文人雅士热衷于说扇子写扇子,扇子作为刺绣雕刻精美手工艺品历来受人爱戴,扇子作为书法绘画的载体尊贵不凡。有趣的是扇子还是中国舞台艺术的万能道具,奥妙无穷……小小扇子文化含量博大精深,各种媒体雅说扇子多多,我就俗说几句吧。

 由于冷气和电风扇的普及,扇子作为驱暑纳凉的工具似乎逐渐被淘汰。今年酷热,我在澳门街头仅有两次看到老先生轻摇扇子。现代年轻人使用的扇子已经“变种”,有时会看到美少女从拎包裏拿出一个袖珍电风扇,对脸吹风。太空舞动的两把大扇子是产电的,美少女手上的小电扇则是耗电的,天差地别。女士手上的檀香扇也许不是驱赶暑热的,她对着鼻子轻轻摇,可能是用檀香味驱赶异味。

 我从来很少用扇子搧风,小时候夏天太阳落山后,在打穀场上乘凉,手上拿把大蒲扇,不是摇风,而是用来驱赶蚊子的。大蒲扇还有一个用途,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普通人家的住屋开始紧缩,一间小厨房多家合用,拆除厨房大灶,家家改用小小的煤球风炉。早晨煤球风炉生火,先点燃劈柴,燃烧的劈柴再点燃煤球,此时就用大蒲扇搧风助燃,小弄堂裏家家“煽风点火”。

 虽然生活中已经少用扇子,但是言语中常有与扇子有关的词语。例如刚才说的“煽风点火”,文革开初红卫兵鼓动人们作乱,称之为“煽革命之风,点造反之火”。那个年代社会上有点什么风吹草动,上面要寻根究底,就会传令把背后“摇鹅毛扇的人”揪出来,意即找出事件的策划人或指挥者。那时常有人吵架,旁边更有人挑拨离间,挑拨行为俗称为“搧小扇子”。“煽风点火”、“摇鹅毛扇的人”、“搧小扇子”等词语都是既俗又贬。

 扇子归根结底还是雅致的。我与扇子有缘,多年前文化局曾分期邀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多位製扇工艺美术师访澳,在卢家大屋表演扇艺,我与他们交往多,也让我见识到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精深,直至如今,那些美丽扇子还在我心灵的太空中飞舞。

 殷立民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923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