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多伦路

2022-07-29 1201 张楚 澳门日报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长不过五百来米,宽十三米,马路虽不起眼,但它却是沪上文化名街。漫步在多伦路上,浓浓的文化气息交织在上海的风花月夜里,伴随一阵阵轻柔的微风,若隐若现地拨动人的心弦。

 早年,这里曾经是一条小河滨,周围杂草丛生,蚊虫滋生。传说有一位名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买下这块地,出资于一九一一年始建这条马路,命名为窦安乐路,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多伦路。后来,一些中外有钱人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建了许多别墅,到三十年代这条马路两旁建筑已初具规模。多伦路地处虹口,属于租界与华界的缓冲区域,基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左派文化人士来此落脚,久而久之,形成今天的多伦路文化一条街。

 漫步于此,凝望伫立在绿草繁花中的鲁迅的塑像,揣测着,鲁迅先生是否又在怀念《故乡》,惦记着阿Q的处境,秋白先生一定是在讲述《那个城》的故事。漫步于此,同丁玲女士一起在《五月》读书,逛内山书店,与郭沫若先生一起遐想,中国新文化之新诗发展,和陈望道先生一起研究《共产党宣言》,跟夏衍一道致力于发展中国左翼电影事业。

 看今天的多伦路,众多的博物馆、文化馆,给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加之错落其间的茶馆、咖啡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格调,这短短的五百多米的马路,真的无愧于上海文化一条街的美誉。逛逛走走累了,我找了一间茶馆,邻窗而坐,沏一壶龙井茶,细细品味,慢慢地欣赏,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我在想,其实上海类似多伦路的大街小巷实在太多了,而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集中了中国众多文化名人,像鲁迅、茅盾、郭沫若、陈望道、夏衍、冯雪峰、许幸之、丁玲,他们都曾在这儿活动、工作、生活过。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曾居住过孔祥熙、白崇禧、汤恩伯等,给这里留下历史的记忆。

 台湾作家白先勇童年曾在这条马路的白崇禧公馆生活。他在《奼紫嫣红开遍》写道:抗战胜利第二年,一九四六年春天,九岁的他首次来到上海。一天,他去游“大世界”,站在哈哈镜前,看到镜里反映出扭曲变样的奇形怪状,童年看世界,上海本来就大,而以小孩儿的眼光看,上海更加大,对上海印象很深。

 历经岁月风云,多伦路巍然不动。这里既有中西合璧的“鸿德堂”,也有西班牙格调的李观森故居,还有伊斯兰风格的白崇禧公馆。在这引人遐想的小道上,无论是文学巨着,还是历史风景,抑或是建筑艺术,都是那般的水乳交融。

 漫步在多伦路,一个邮筒、一盏街灯、一条弄堂、一座花园、一枚塑像、一块牌子,都值得慢慢细品,驻足观赏,毕竟这里留下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文化沉澱。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899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