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报《大公报》和《文汇报》的因缘
2022-07-10 2336 邰启扬 澳门日报
香港的《大公报》和《文汇报》,历史悠久,一向为澳门读者所熟悉。只要不来强颱风迫使客轮航班暂停,几乎天天一早到埠,不光政府部门、各大社团、高等院校和图书馆等长年订阅,众多报摊、超市、便利店均有零售,读者群也很可观。
二○一六年二月,这两份港报整合组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运营上有分有合,惹人关注。但坊间也有不解之声:这两份报纸,明明各有经历和传承,怎能合併成为一间集团公司?
事情虽已过去六年,这类疑窦依然存在,笔者也曾被问及。那恰是因为对这两份港报的历史不太了解。实际上,《大公报》与《文汇报》早有渊源,并非毫无关係,绝不相干的。这一点,在报刊史和老报人回忆录都有记载或述及。
《文汇报》于一九三八年初发轫于上海,当时日军已攻佔除租界之外的城区。以严宝礼为首的几名职员和报人,决计在租界创办以英商挂名的中文报,传播抗战消息和言论。他们打算集资一万元,但结果只筹到七千元,筚路蓝缕,先天不足。得知这个情况,《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派人与严宝礼洽商入股,注资一万元。双方一拍即合,《大公报》成为《文汇报》的股东。不过,以七千元资金开张的《文汇报》,商定将资本金升值为二万元,佔股三分之二,所以仍为大股东。
《大公报》投资一万元,对未能成为大股东也能接受,是因为不用现金出资。《文汇报》草创阶段,租用《大公报》停刊后留下的办公室、排字房和印刷间,连白报纸也向该报赊用。所以,《大公报》的投资款,是以《文汇报》租赊的房子和纸张费用抵扣,扣足为止。那时,在《文汇报》排字和印刷的,也是原《大公报》的工人。
更为重要的是,《大公报》与《文汇报》洽商投资入股时附有条件:安排因该报停刊而遣散的採编人员入职。其中,徐铸成任主笔兼管编辑事务;王文彬任採访主任兼编本市新闻版;程玉西担任编辑。尤其是徐铸成,逐渐在《文汇报》发展史上成为主角。一九三九年《文汇报》为挫败汪伪当局收买而不得不停刊,他重返《大公报》任香港版编辑主任、桂林版总编辑、上海版总编辑,又因理念、人事因素脱离供职十七年的《大公报》,于一九四六年五月重入《文汇报》任总主笔,随他先后“跳槽”的同事有郭根、王坪、金慎夫、戚家柱等人。到一九四七年五月,上海《文汇报》被封,第二年徐铸成代表同仁赴香港,与成立不久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洽商,在当地合办《文汇报》并任董事、总主笔,直至北上参加新政协。
总括而言,早期上海《文汇报》获得《大公报》援助,一方面是资金,表现为房子、设备和白报纸;另一方面是人才,输送办报骨干充实编辑力量,有的因此独当一面,成为灵魂人物。追溯起来,这对香港《文汇报》奠基问世,也有断续不辍的历史因缘。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8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