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出状元
2022-07-04 4871 高渊 澳门日报
网上有一阵好热闹:一个在市场工作的肉贩瞬间被人捧红,据说是个俊俏有礼的青年,妇女趋之若鹜,纷纷涌到肉档前探察、拍照、打招呼,牵动社区感情,于是有人在网上造势,也有人请他做商品广告,名利逼人来,肉贩大概从没想过自己有此奇遇,谦称:行行出状元。于是我看到串烧起来的几个教育课题。
先说语文。这帅哥的工作,被称“肉类切割员”。大城几时文雅起来了?我们不是一向叫街市卖肉的做“猪肉佬”?有时甚至把杀猪的和卖肉的相混,叫他们“劏猪佬”。香港第五波疫情严峻时,屠房染疫者众,影响肉类供应,于是一批“屠宰生产线专家”慷慨驰援,解决民生问题。相应的“屠宰员”或“屠宰工作者”的正称适时浮现,一个我们长久忽视的专业破土重生,用凡专业人士都被尊为“师”的某些传统,他们无论如何都算是个“屠宰师”了。“屠夫”本是正面的书面语,却没多少人乐意以此自称,易生“雨夜屠夫”、“午夜屠夫”等罪恶联想。
如果我是中学中文科教师,会请学生说出上述不同称谓的分别和他们的感受。又,对街市卖肉的行业知多少?可通过戏剧教育,角色扮演,了解买卖流程。这是生活教育,有助促进亲子感情。
古代,屠夫也称“屠户”,指杀牲兼卖肉的店家。屠夫予人的印象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满手血腥的粗汉,《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外父胡屠户粗鄙势利,杀起猪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心深处却自觉低贱。《水浒传》中被鲁智深打死的郑屠户最冤,死前还被践踏:“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
这就跳到文学範畴来了。如果我是中文科教师,会顺道把古典小说里的屠夫形象、昔日屠夫的社会地位,和民间的势利心态,让学生做个专题报告。
或者加个知识点,《水浒传》中,郑屠是用荷叶包住猪肉出售的。
(上)
吴淑钿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8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