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哲学的扭曲

2022-05-23 4679 侯聪 澳门日报

 尼采哲学在他去世后的二十世纪初在德国风靡一时。以《善恶之上》为例,一八八六年初版只售出一百多本。一九○六年便出版了三万六千本。但这却是尼采的不幸,因为他哲学的流行得力于他妹妹伊莉莎白的推介,而她推介的并非尼采哲学的真面目,而是她严重扭曲了的演绎。

 伊莉莎白 · 尼采比他的哥哥少两岁。兄妹本来关係良好,但伊莉莎白爱上了当时德国极端反犹太运动的先锋班纳 · 弗尔斯打,两人在一八八六年结成夫妇。受弗尔斯打的影响,她的思想倾向纳粹主义的前身:反犹太的泛德国主义,为此兄妹反目。尼采在一八八四年给朋友的信中说:“要和这只反犹太,充满怨毒的母鹅(译成粤语‘伥鸡’更贴切)重修旧好,是绝对没有可能的。”

 弗尔斯打一八八九年去世后,伊莉莎白搬回娘家,帮助母亲一起照顾那时已经完全疯癫的尼采,并取得尼采作品的独家出版权。她刻意把自己营造为尼采思想的权威,篡改、扭曲尼采的着作,套入她自己和她亡夫的思想。二十世纪初,纳粹势力在德国如日中天,“伊莉莎白版”的尼采哲学适应潮流,也便在德语世界广泛流传了。尼采也成了纳粹党尊敬的作家、希特勒钦佩的哲人,伊莉莎白在德国也成了炙手可热的文化红人。她一九三五年去世的时候,希特勒也亲自出席她的丧礼。

 有了纳粹党这样的朋友,尼采也不需要甚么敌人了。他的哲学在纳粹势力高张的德国虽然备受推崇,但德语世界以外对尼采的哲学差不多一致劣评:推崇暴力,反对民主,偏激疯狂,宣扬种族歧视。二次大战德国战败,没有了纳粹势力为后盾,尼采哲学为思想界唾弃似乎是不能避免的命运。可是恰恰相反,战后,尼采哲学在学术界的评价节节高升,成为一时显学。

 陈永明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851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