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者记)隐私

2022-04-20 1259 王春颖 澳门日报

 前阵子看到网上有人讨论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中该不该感谢男、女朋友。支持者说当然要写,因为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对方确实给了很多情感上的支持。而反对者则说,论文会被公开发布,任何人都能查阅。一旦以后分手了,这篇致谢也无法删除,所有人都能看到你与前任的经历,这段尴尬永远都会被人传阅。

 其实不仅是论文的致谢,我们平日在网上发布的所有信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帖文。我们面对面分享信息时,会信任自己的信息接收者。但当信息在网络上公开时,就可能被陌生人储存及运用。

 从我们选择把自己的照片或动态发到网上的那一刻起,任意一个读到信息的人,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随时随地向其他人透露或转发。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发的某一条状态,会被人断章取义,成为别人诋譭你的谈资。过往发生过的网络人肉案例,已经是一个教训。

 《删除:大数据取捨之道》一书中说,在数字时代中,我们失去了“被遗忘的权利”。我们留在网络上的电子足迹,都有可能在某一天对自己造成伤害。

 除了活生生的人之外,伤害我们的可能还有算法。我们在公开自己的信息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我们正在“公开”自己。我们不断地向网络工具分享我们的个人资料、偏好以及价值观。比起我们的朋友,Google、Facebook可能更了解我们。

 但这却带来资料被泄露、被非法使用的危机。纪录片《个资风暴》讲述了二○一八年的Facebook与剑桥分析公司的数据丑闻,片中有一句,“这指向更大、更令人担忧的故事,就是我们的个人数据,在以我们不理解的方式,被用来针对我们自身”。

 无可否认网络是个好工具,但在使用中如何趋利避害,就要看我们自己了。

 木 芹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828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