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玩物:蚯蚓 舂米牛 蚕虫
2022-03-30 2991 吕沛宛 澳门日报
步入古稀年,儿时记忆,课堂事竟忘得一乾二净。只记得英文十二个月份的串字,读极不入脑,十分痛苦。印象最深是豪雨天顶着风雨返学,人人变落汤鸡,将灌了水的鞋脱下,髮根滴水,赤足上课。有家长投诉政府不发停课令吗?没有。即使连场暴雨,也只有新桥劳校因水浸课室,迫不得已才停课。歌仔都有唱:“揹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最怕先生骂我懒……”
其他的记忆,都同玩有关:在学校里打乒乓球、爬天梯、跳橡筋绳……春夏之交,雨后在家旁的二横围,和小朋友一起把土地公香炉内的香鸡拔出,蹲在墙角,翻石仔路罅缝泥土寻找蚯蚓,一串串放到自摺纸盒内,玩到死为止。
我们还爱捉一种名为舂米牛的飞虫。牠外貌像苍蝇,脚长,飞得慢,常伏在墙上,很容易捉。抓住之后,用手指捏住牠的两条长腿,牠就会不停向你鞠躬“叩头求饶”,像舂米一样。我们有时把牠放生,有时用线绑住牠飞到不能动弹。这种昆虫,如今几乎绝迹。
此外,养蚕虫是当时的小孩至爱,卖金鱼的店舖会兼卖蚕虫。养蚕很费工夫,要去摘桑叶餵饲。这种玩意很考验耐性,养到吐丝结茧甚至成蛹,很细心的人才做得到。把蚕虫带回学校与同好者观摩交流,在小学是非常流行的生物认知活动。
谈到把蚕养成蚕蛹。《十月初五街五十忆》中有一篇黄枝记后人缕述自家麵店历史的文章,也顺带让我们认识广东麵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沿革:云吞麵何以称为“大蓉”、“细蓉”?原来同蚕虫有关。农耕时代,很多家庭养蚕,以蚕蛹或蚕茧的形状给点心食物命名,是古已有之的习惯。春卷源自“春茧”,大蓉、细蓉原来是“大蛹”、“细蛹”的变奏。不说不知,读书又长知识了。
(《十月初五街五十忆》读后 · 十四)
沈尚青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