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景”的建构与解构

2022-03-29 4135 王贞炎 澳门日报

 在题为〈西山情思〉的日记中,正与徐志摩热恋的陆小曼描绘了两道自然奇景,分别是雪山般的杏花与斜阳下的竹篱茅舍,传统的田园意象呼之欲出。在此处,“风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认知性的装置,藉以抒发作者亲近自然的强烈意愿。

 “风景理论”出自柄谷行人《现代日本文学的起源》中〈风景的发现〉一篇 。依据柄谷行人的风景理论,文学着作中的风景,是一种认识性装置艺术。人们对待风景的态度、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风景,建构于自身的回忆。人们比起注重外在的风景本身,更注重自己内心化的浪漫主义体验。这在〈西山情思〉所表现的城里人与山里人的对立中可见一斑:城里人缺乏乡村常识,打潜意识里坚信乡村是感受纯真自然的胜地,而山里人脸上总挂着诚恳的笑容,怀着一颗朴实的心。城里人不见得真正体验过乡下生活,城里孩子对乡村的认识甚至常常仅是植根于长辈们口耳相传的、遥远而美好的回忆。人的本性是念旧怀旧的,人们会给自己的回忆打上滤镜,让过去的日子总是阳光灿烂;在这种情怀下建构的乡村风光,美好总多于现实中的苦楚。由此,综合拉康的镜像理论所述,活在人们印象中的田园风景,是一种混淆了现实与想像的乌托邦。

 福柯认为人们用于感知事物的文字、影像等媒介本身会一定地阻碍真实认知,可述之物与可见之景间隔着时代背景、人们认识局限性的断层,因而人们感知到的真相难免有失偏颇。他的反怀旧观点(见拙译)也可以对田园风景加以解构——现代人们回归真正的旧时代田园生活,比起鸟语花香的甜美、回归本性天然的放鬆感,感受更多的或许是落后的基础设施给生活带来的烦扰。比如一间没有抽水马桶的茅草屋。

 龚 刚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8133/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