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多才如唐纳
2022-03-27 3958 卡伦·霍尼 澳门日报
早些年写过两篇长文:〈唐纳,神秘的身份之谜〉和〈有关唐纳往事的未解之谜〉,分别发表于广州的一刊一报。唐纳因与“红都女皇”有过短暂婚姻而广为人知,拙文遂被不少媒体转载,近年又获若干公众号推送。去年末,远在丹麦的唐纳侄孙女马笑晶女士读到后,辗转通过微信与我联繫。一九八五年唐纳最后一次从巴黎回国,到杭州与胞弟马继善及晚辈相聚时,她尚在母亲的襁褓裏。现今她以这位陌生的伯公为圆心,多方搜求与家族相关的史料,收穫甚丰。交流下来,反倒使我对唐纳其人有了更多了解和钦佩。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位十分活跃的文化人,原名马继宗,改名马继良,后以季良、骥良为名,笔名则有唐纳、罗平、陈陀、蒋旂、安尼等。首篇拙文依据零星资料提到:“唐纳的中、英文俱佳,是公认的多面手。”至于“多面”到甚麽程度,仅大致罗列他横跨影剧、新闻的成就,有不少业绩缺漏而未述及。
在影剧圈,唐纳曾饰演故事片《都市风光》男主角李梦华,塑造出正派、诚实而寒微的书生形象;主编几家报纸的影剧版和电影期刊;发表了大量见解精闢的影剧评论。这都是传播较广的史实。一九三八年六月中旬,他创作的三幕话剧《中国万岁》,由大公剧团在汉口公演,一连几天轰动,激发了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日斗志。少为人知的是,他还编有多部话剧《陈圆圆》、《生路》、《重逢》和《回国之前》。可见,他既能主演电影,又是着名影剧评论家,还是中国话剧史上几被湮没的剧作家。他的组织能力也很强,在上海主编《大公报》“戏剧与电影”专版时设立读者会,在汉口受《大公报》之託筹组大公剧团,在重庆和冯亦代合组中国业余剧社,充分展现出兴办戏剧演出活动的长才。
唐纳从主编报纸影剧版进入新闻界,而当淞沪抗战的炮声响起,他作为战地记者的矫健身影又闪现在硝烟中,饱蘸激情地写下多篇翔实的前线通讯,其中代表作《乍浦到浦东》和《嘉兴六日记》,与范长江、王莹等人的作品结集《瞻回东战场》,由生活书店发行各地。他后来出任上海《时事新报》主笔、上海和香港《文汇报》总编辑,不仅主持笔政或编务,昔年外白渡桥附近文汇报馆留下的那些新闻随笔“桥边私语”,短小、隽永,一个甲子后仍令报史研究者读罢拍案叫绝。
唐纳不愧为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虽然中途辍学,但打下深厚的英文根底,曾担任英国驻华大使寇尔(Archibald Kerr)的译员兼中文教师。他还静心伏案,将美国旅华女作家赛珍珠的长篇小说《永生》(Today and Forever)、林语堂的英文着作《讽颂集》(With Love and Irony)译成中文,先后由上海国华编译社出版。儘管其译着不多,但译笔精当、生动,至少可称半个翻译家。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