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快乐 在于玩得多
2022-03-23 2131 郭力昕 澳门日报
读郑丽华在书中写〈放学后干的活〉,不禁莞尔。原来十月初五街一带,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小孩子下课后及放暑假的手作活,除了穿珠仔、揼瓜子(做月饼馅)之外,还有为中成药製造厂做膏丹丸散。一间在快艇头街名为善德堂的中成药厂,会把半製成的黑色药粉团子用木盆盛着,外发街坊妇女把它捏成小颗粒,交回药房烘焙。街坊都在家门前作业,小孩有时会把药丸球掷来掷去,玩闹一番。设想今天中药业如果如此操作,肯定会被卫生局拉人封艇。更不要说用活蛇入药,走甩蛇,要劳动蛇王来捉,这肯定要惊动很多政府部门,事后议员质询野生动物保护及入口条例、社区安全……
讲到儿时赚手作钱,穿珠仔之外,我在吉庆里见得更多的是搓炮仗。有些长年累月从事搓炮仗手作的家庭,门口会放一部木製的搓炮仗架,操作者把一枚一枚炮仗放在半圆形的大木下碌过、压紧。炮竹业外判的第二个工序是过红皮,这是工钱最低也是最多妇孺干的活,用浆糊把炮仗黏上不同颜色的外衣,熟手者左右手同步操作,如机器一样。第三个工序是凿炮,把炮仗的药引凿进炮仗口。这工种需要熟手操作,由于炮仗内已有火药,有危险性,炮竹厂也较少外发。凼仔炮竹厂间中会发生爆炸及火警意外,造成死伤。炮竹是澳门当时的危机行业,工业意外之源。
郑在文末谈到现今小孩课外活动多的是,静态的琴棋书画,动态的体育活动,能文能武,家长的考虑多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反令孩子身心疲累。“相比于我们儿时的做手作帮家过活(赚零用),是多么快乐和健康”,此言我有同感。那时候社会普遍贫穷,少攀比,相濡以沫的风气较盛。穷得有几辛苦可能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大多快乐。细想起来,应同学习压力小、玩的时间多有关。
(《十月初五街五十忆》读后 · 十三)
沈尚青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