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消逝的年代
2022-03-08 3590 梦瑶 澳门日报
求学时期,去同学家玩,见他把几张个人摄影作品仔细镶好,钉在墙上。作品内容忘记了,但依稀记得是很不错的照片。当年第一次发现有认识的人,把自己的摄影作品钉在家中“贴堂”,不禁觉得同学有点自恋。
多年后的今日,不少爱拍照的人都会把自己的手机照片,贴在社交媒体上,布置各自的“网上艺廊”。由于方便快捷,又不佔空间,每个人的社交帐号,就是一个个人展览空间。当年以为的自恋,放在今日,就是十分稀鬆平常的事。毕竟,网络可是这个时代最有效的自我表达途径。
不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欣赏大量的照片后,渐渐地,我也迷上了那些可触可感的实体照片,也开始明白同学製作自己照片时的心情与满足感。一张实体照片,是一件物品,像书本之于文字,相框、装裱卡纸、相纸,之于摄影作品,也是一件衬托美好灵魂的华美外衣。穿上了这件外衣,让本来只是“看见”照片的观者,更聚精会神地“注视”,并沉醉于被摄影师主观地放进构图内的世界。一张实体照片,使人驻足,凝视由每一束光线雕刻而成的影调、颜色、人或物的状态、颗粒、氛围等,继而产生由这些元素共同构建的感受、共鸣。
从前,我不愿买摄影书,一来太厚重不便收纳,二来价钱贵,三来很快读完,性价比略低。但近年,我也开始收藏一些摄影集。翻开一本摄影集,每一页,只有一至两张照片,却蕴藏了一个故事。而翻页,就像欣赏艺术的仪式,类似在展览空间中的移步,从一张照片移向另一张照片,在开始欣赏一张新作品前,先完成一张旧作,那是对艺术品的尊重。
摄影书,不是用来阅读,而是用来感受的。翻开一本摄影书,就像听一张古典音乐黑胶碟,为了感受声音或影像纯粹而奇妙的组合与质地,要无比专注。没有歌词,没有文字,只有那难以言喻、因人而异的一闪灵光。
古 冰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