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米碌和米里淘沙的日子……
2022-03-02 4827 张晓平 澳门日报
我们这代人曾经用过“银行多过米舖”的形容语,今天的人听了会莫名其妙。查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之前,民生所需的米舖是遍地开花的。从前的人只以米为主粮,青壮年一餐吃三碗饭,没有糖尿病的忧虑,因都被劳动消耗掉。以前的草根学校训练运动员,会煮一大锅牛骨汤作营养补充剂,就是担心孩子家中膳食吸收的营养,不足以应付运动所需体能。
家中开米舖的林笑坚在《十月初五街五十忆》中,有一段话谈到澳门米业的兴衰,指往时穷等人家都买米碌吃。相信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何谓米碌。我曾经吃过米碌,记得那是很碎的米。但究竟与米有何不同?上网一查,原来是指储存过久、已失去水份和油份的白米,米身因乾燥而断裂成碎米。换言之,那是过期米,营养价值已大部分流失,自然也没有米的香味。估计我家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及之后,中国受美国经济制裁而要吃米碌的。其时社会一片萧条,吃米碌是许多家庭不得已的选择。
今人买米一袋袋,有真空包装。我们以前买米叫籴米,论斤秤,用报纸包回家。记得有一段时期吃散装米,每次煮饭前,要把所需份量的米倒在一个大浅盆上,然后把米分成许多份,逐一拨开检查有无碎沙,把其捡出来。大人忙碌时会派小孩干这活,但孩子哪有此等耐性?马马虎虎了事,饭煮好端出来,扒进口裏,试过一次有几乎咬崩牙之痛。
我家吃米碌一段时期后,随着整体社会经济环境慢慢改善,终于也吃上正常的白米了。林君谈到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澳门,人口急增,大米需求很大,米业曾经非常风光。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内地开放大米批发市场,加上泰国香米陆续涌至,总经销及分销大米市场惯例已名存实亡。大家都到超市买袋装米,澳门米业从此衰落。
(《十月初五街五十忆》读后 · 十)
沈尚青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