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良工 宁存古物

2022-02-11 3539 纪贺元 澳门日报

 童芷珍老师的《

 古文献的形制和装修技法》是我常翻的书,扉页有老师签名,日期是二○○七年十一月,那是我在澳门大学图书馆随老师学习的日子。

 当年澳大图书馆请来上海图书馆的童芷珍老师教授古籍修复,对象不单单是本澳各图书馆的现职工作人员,还包括对古籍有兴趣的行外人,如我这样毫无经验的“小学生”。

 许因课时有限,童老师没有花太多时间在理论讲解上,以实际操作为主,第一课学生们已要动手,老师边示範边讲授修复经验、技巧和原则,很有从前师傅带徒弟的味道。

 在老师签名之下,我写下:“不遇良工,宁存古物。”这是课堂上老师再三提醒的。

 八年后,在国家图书馆随朱振彬老师学习,此话也挂在他的嘴边。对修复人来说,若自己技艺不够但鲁莽动手,形同破坏。

 童老师曾言须相信后代比我们聪明,这一代人没有把握的修复,那就留给下一代,只要保存好古物,后人便有机会做好修复。

 在谈到古籍修复的最少干扰原则时,朱振彬老师除强调“不遇良工,宁存古物”,还一再提及要把修复手段控制在最少量,避免过度修复,尤其是不要试图补上已消失的讯息,不单徒劳无功,还有可能补了错误讯息,误导后人。

 修复不独要整旧如旧,保持古物的原有特点、原来面貌,更要尽量不让古籍的特点在修复中失去。若一番修复后,古籍原有讯息流失了,则是假修复之名,行破坏之实。

 这也是修复人所痛恨整旧如新的原因。

 随童老师学习是在修复故友所藏古籍之后,虽说当时所做的穿线、换书衣等和后来老师所教的相若,但在听到老师反覆强调“不遇良工,宁存古物”不由得汗颜。

 无知者无畏。当知道了,便心生敬畏,不敢乱来,懂得珍惜。

 (学“医”记 · 四)

 程   文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7808/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