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版忆苦思甜教育

2022-01-12 4601 王婧怡 澳门日报

 本书的前言,概括性地描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澳门人的民生风俗:一般家庭食指浩繁,世俗重男轻女,主妇与长女是全家的“洗衣机”,好兄弟才会自己洗衫;长女最命苦,一早便投身工作养家。

 五至七十年代是澳门渔业兴盛时期,内港千帆涌动,晨曦联群出海,渔民常年在大海中枯燥生活,大时大节或避风停航,上岸消费,就是饮食业的大豪客。当年澳门出行的交通工具,“每个男孩定有一部私家单车”;居民生病要到医院或诊所,是召三轮车而非的士;全澳巴士仅得五条路线。个人儿时记忆:的士是来澳耍乐的香港豪客专用交通工具。

 当年澳门人的娱乐,就是打麻将与看电影。书中有一张珍贵照片,中山省三郎于一九三七年拍下的南京大戏院(工人康乐馆旧址),戏院门前人群聚集,当时上演的电影估计是苏曼殊的文学作品《鸿雁飘零记》。草根民众踊跃观赏大师作品,可见好作品是市井皆能读懂。

 那时澳门的电影院生态,葆青有详尽描述,由戏院座位规模到电影的品类,经典电影的片名及票房,如数家珍。谈到看电影是居民的最大娱乐,居民在电影院的互动反应有如看歌星演唱会,这些生动描述,本人深有感受。儿时最常去看电影的地方是东方与清平戏院。一张戏票,一个大人可带一个小孩,一个座位两人坐,大人坐后,小孩坐前,邻座如果是没有带孩子的,好心的会不介意让孩子坐歪一点,佔自己的空间。

 我在个子渐长得高大,入戏院门口检票时,会故意扮矮。同巷的一个男孩,经常在电影开场前到东方戏院门口掹衫尾,央求没有带小孩的大人带他入场,然后就机警地察看巡场人员,到处走位,看免费电影。

 这些故事,对今天安坐家中沙发看Netflix的青少年,也许就是澳门版忆苦思甜的教育。

 (《十月初五街五十忆》读后 · 

 三)

 沈尚青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761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