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受害者?
2023-02-07 4384 老李船长 澳门日报
作为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儘管没经历过跌宕起伏的狗血生活情节,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涟漪,感受却往往很深刻。记得以前在家看完一部电影,感动得一塌糊涂,于是兴奋地推荐给表哥,甚至强逼他要在他家办放映会,我和他一起再看一遍,留意他的反应观感。因此,心目中的好电影,我常常会看两遍,而第二遍,并不是为了把电影研究透彻,而是观察和我一起看的人的反应,看他有没有和我一样受到感动,和我一样喜欢那部电影。
在台湾读大学时,这样的“受害者”变成损友K。每次读完一本书,或上完一堂很精彩的课,我都会在与K吃饭途中,甚至一边吃一边分享我在课堂上学到的惊奇内容,甚么赛百格、后人类、拉康精神分析……又或是最近令我异常兴奋的小说构思,对未来科幻世界的想像,人类的死后猜想,梦中的象徵符号等等,任何学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统统丢给对方。
这种“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只有我看到、感受到?”的心态,一直贯彻在我的生活和创作中。我总喜欢说服别人买我觉得好的产品,接受一个很棒的概念或想法,或将使我起鸡皮疙瘩的某个酷炫观念介绍给别人,令对方也起鸡皮疙瘩;说一个我觉得很棒的故事,尝试让别人看到我所看到的世界。
儘管学校教育总会反覆提醒我们把话说清楚,但那些隐晦不明的电影和小说,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令我着迷不已,浮想联翩。这样的艺术作品一次又一次地令我感受到艺术与人生的美好,心情久久未能平伏。不时有人说没看懂我的小说或拍摄的影片,不明白我要表达甚么,其实相比起跟你描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我更在乎的是,把那些看完一个迷人故事后、掩卷反思时的複杂情绪,以我喜欢的方式,让你也能感受到一点。
古 冰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