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葡韵

2024-01-09 4465 刘韧 澳门日报

 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开展和深入,女性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思考自身命运、所处环境、潜在能力、生涯规划等命题。女性走出闺阁,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用自身行动来回答“娜拉走后怎样”的诘问。 “女性”一词不再是束缚女性发挥潜能的标籤,她们既是温婉娴淑,也可豪气万丈。在闺阁中常与琴棋书画为伴的弱质女子,也可以在风云激蕩的时代中变得巾帼不让鬚眉。被誉为“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的冼玉清,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冼玉清生于澳门,从小立志救国,十七岁中学毕业就决定委身教育,终身不嫁。那年适逢孙中山访澳,并在镜湖医院大礼堂演说,冼玉清有幸聆听,还写下励志的笔记。冼玉清其后不断实践自我承诺,在岭南大学任教时,亲授冼星海诗词和书法,并资助冼星海到巴黎音乐学院深造,使后者成为抗日救国的人民音乐家。

 冼玉清虽在传统家庭长大,但她却是女中丈夫,学贯中西,有着不愿受传统礼教所束缚的新女性思维。当时战火纷飞,本是闺阁名媛的冼玉清也被迫“行走江湖”,其诗集《流离百咏》多述战乱之苦、救国之切,而不作儿女之情、忸怩之态,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忧国忧民的情怀。

 她擅书画,工诗词,出身显贵,本可在澳门家中避战,诗意地栖居。然而,她却宁可冒着生命危险,在烽火中辗转多地为学生授课。《壬午七月初六初抵赤坎》中的诗句:“国愁千叠一身遥,肯被黄花笑折腰。地限华夷遗恨在,几回癡立寸金桥。”是诗人的独白。“一寸国土一寸金”, “寸金桥”这广州湾租借地的分界线,是爱国志士们用头颅和鲜血换回来的。念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诗人万分悲愤。

 冼玉清有“徒悔雕虫”语,其中“悔”字,正是其对“雕虫”的态度。“肯被黄花笑折腰”,也就是说,仅仅自顾自地过“雕虫”式的隐士生活,已无法实现其人生价值。在那国难家仇的年代,她把抗敌救亡视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因此她选择了献身报国。

 《流离百咏》须置于历史场景下阅读。她在自传中说:“其间不知经过多少艰苦,如失行李、走兵、走险等。”诗歌之于历史,负有天职,如建安文人慷慨直抒战争的惨况和人民的苦难,魏晋名士以超脱风骨排遣时代的昏暗,盛唐诗人集灵秀风神吟咏盛世气象等。冼玉清富有民族使命感,其诗歌创作率真自然,感人肺腑。她一生勤俭,穿补丁衣,离世时将积蓄约五十万港元尽捐国家。在她身上,让人看到一位将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的伟大女子,也看到了孙中山对她的深远影响。她确是凤毛麟角,百年一遇。

 冯倾城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258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