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作家文摘》庆生
2023-12-17 2620 陈晓卿 澳门日报
北京《作家文摘》的编辑上个月发微信,说十二月是该报创刊三十周年,希望我作为资深读者忆述与报纸之间的故事。报庆盛事,秀才人情,自然不能推辞,况且也确实有值得回忆之事。
二○○四年初夏的一个周日,初到澳门工作的我过海关去珠海,在莲花路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个报亭,摺叠着近十种报纸,有当地的日报、晚报,还有外埠的周末报、文摘报,都是从未读过的。我买了好几份,带回来空閑时翻阅。其中,便有《作家文摘》,是周二刊,四开八版,当期和过期的都买了。阅读之下,我很快喜欢上这份报纸。它固然可供欣赏文学作品、知晓文坛现状,但範围并不局限于此,还旁及政治、经济、国际、社会,等等,可谓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以后,我每逢周日去珠海莲花路的报亭,其他报纸可有可无,而《作家文摘》是必买不可。有时去得晚了,数量有限的报纸已售罄,我即左拐后直行,穿过迎宾路到侨光路文华书城旁边的那个报亭去买,运气通常不错。多年裏,不敢说一期不漏,但基本上都读过。
我在工作之余,给内地报刊写些文史话题。二○一二年十月初发表在广州《同舟共进》上揭示已故名人唐纳政治身份的长文,于该月下旬被《作家文摘》“纪实”版摘登。后来,记述国宝毛公鼎辗转归公历程、习仲勛在广东省长任上访问澳门、曹聚仁为统一大业出力、徐铸成早年从清华大学退学等拙文,也蒙该报相继摘登。就此,我从《作家文摘》的忠实读者,变成它的间接作者。
不记得哪一年,《作家文摘》从八版增加到十六版,内容更为丰富、厚实。可是,随着电子网络技术发展及应用,人们可以便捷地从电脑、手机获取资讯,纸媒的发行和广告大幅缩减,不少报刊停刊消失,有些城市乾脆撤除报亭,而我过去常去的报亭专售彩票,报纸已无蹤影。在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波下,《作家文摘》并未沉没,而是与时俱进,先设网站,后办电子版,再开公衆号。尤其向老读者推广电子版,把报纸定向送到读者的眼前。与此同时,纸质版照出不误。这个多元联动的新型发行格局,很有啓示意义。虽然一机在手,人人都可直接传播讯息或经营自媒体,摇身变成媒体人,但任何自媒体都未必能从上百种报刊中,及时、準确地发现、摘录、彙集和编排,出版像《作家文摘》这样的报纸。作为有定位、有格调的文摘报,它依然有生存价值和发展空间。
近年,《作家文摘》还举办各种徵文活动,吸引大批读者参加。去年九月有个主题徵文活动啓动,拙文〈我的湾区缘〉应徵后十二月初刊出,获评委会给予“精品创作奖”的鼓励。我与《作家文摘》的故事,又增添新的内容。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