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戏说
2023-11-05 1182 陶尚芸 澳门日报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少有的叙事长诗。其中一些诗句或因文采,或因哲理,千古流传,广泛引用。诗中描述和抒发诗人与歌女的偶遇及感怀,作为基本事实也为人熟知。可是,看到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报章“文史”版有关此诗的一篇文章,我深感诧异,它似要颠覆已有的认知,将读者引向另一种解读。
该文题为“《琵琶行》中的歌女是谁?”,颇有吸引力。作者就此介绍道:“据传这个名歌女姓裴名兴奴,出身名门,原是大家闺秀。父亲当过几年京官,母亲和父亲都擅长书法绘画,爱好音乐,他们和宜春院的音乐家李龟年是莫逆之交……兴奴自小耳濡目染,对音乐和唱歌很有兴趣。”裴姓歌女的来历如此,但无相关史料的出处。
作者顺着“据传”的路子续称,裴兴奴五岁时父母双亡,由李龟年抚养,后入宜春院拜师习艺,学得弹琵琶和唱歌。她在长安声名鹊起,大诗人李白慕名专程造访,并录杜甫一诗相赠。裴兴奴又进虾蟆陵的教坊司当歌女,认李虔婆为养母。白居易在一个春日趋访,二人相谈甚欢。她要向他学作诗词,他引她为红顔知己,彼此暗生情愫。谁知好景不长,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要离京就职。赴任前,他去裴兴奴居所话别,约定一年半载后回来相会。此后,李虔婆命裴兴奴接客。一天,茶商刘一郎拿出五十両银子,要裴兴奴陪酒却遭拒绝。李虔婆使出一计,让刘一郎以白居易之名给裴兴奴写信,谎称偶感时疾医药无效而命在旦夕,望兴奴勿以死者为念,别结良缘以图永久。在李虔婆威逼和捆绑下,裴兴奴当晚与刘一郎成亲。以后,就有白居易在元稹的官船上与裴兴奴重逢的一幕。最后的结局,是元稹回京面奏唐宪宗,白居易是遭人陷害远谪,获皇上召回官复原职,后任杭州、苏州刺史;经元稹再奏,皇上下诏,李虔婆决杖六十,刘一郎发配充军。裴兴奴回到长安,未再嫁人。
这些情节远比原诗丰富、曲折,创意出自何处?稍微一查便知,来自元代马致远创作的杂剧《青衫泪》,全名《江州司马青衫泪》。该剧以《琵琶行》作为一小部分素材,扩展、敷衍出四折演出台本,因而有许多虚构的内容。其实,白居易在《琵琶行》序裏说得很清楚,他是在江州一个秋夜送客时,听到船上有琵琶声而与歌女相谈,并了解其身世,原本互不相识。也就是说,对于《琵琶行》中的歌女是谁以及她与白居易的关係,该文提供了一个抄自杂剧而有违史实的答案,属于充满想像的“戏说”。
文章作者署名吴兴人,并非本名,退休前任沪上一家历史悠久的大报评论员,较多写作政治、思想评论,近年仍在关注和评议社会、时事,不同时期的几个笔名比本名要响亮得多,但过往似乎极少触及文史。不知是否受到“以诗证史”之说的影响,偶尔涉足,却不辨真伪地蹈入“以戏证诗”的盲区,将历史剧与历史混为一谈,有可能误导对《琵琶行》早知概要而又上了年纪的读者。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