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情结

2023-10-15 1300 王先明 澳门日报

 每年十月是诺贝尔奖揭晓的月份,也是国人期盼诺奖能花落国人之时,然而每每盼望变失望,越是得不到,越是看重,是谓“诺奖情结”。

 说句实话,诺奖虽然是一个私人奖项,却是任何政府奖项或非政府奖项所不能比拟的。其信誉高到只有代表着全世界最杰出的研究成果才能荣膺此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力日渐强大,故而,对于代表科技实力的诺奖也越来越看重,那么,与世界获诺奖较多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究竟差在哪里呢?

 应该说,既非科研投入,也非科研设施,甚至不是科研人才,而是科研体制与科研观念。据统计,二○二一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为二点八万亿元,经费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在科研设施方面,部分科研设施综合水平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科研人才规模世界第一。然而实行的是集中式举国体制,科研机构、人员、投入、评价等主要由国家主导。该体制虽然能够应对现代大科学发展的需要,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过程而非结果、重数量而非品质等缺陷,并导致科研产出的功利导向,希望多出成果与快出成果。因此,虽然在自然科学论文发表数量上,中国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不过,科研论文的原创性仍存在不足,跟蹤性研究较多。至于科研观念上,则存在目标偏好。比如,冲着诺奖做科研。而事实上,科学是兴趣的果实,不是功利的产物。

 从获奖时间看,一项科研成果从提出到获诺奖一般需要几十年,故而可以说,科学发现的最大障碍就是功利导向的科研观。因此,科研人才培养不是择业导向,而应是从兴趣出发,不计或少计功利得失的。否则,“钱学森之问”很难有解。

 可见,科研观念的改变是能否收穫诺奖的根本,如果观念不改、体制照旧,在可预见的未来,诺奖仍然可想可望而不可即。

 娄胜华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1986/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