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修为

2023-09-03 1218 苏小懒 澳门日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番话,大意是:时下,书报杂誌上的语法、修辞、逻辑和常识性错误比比皆是,如果彙集起来纠正,每个月都可出一本书。老先生做过教师和编辑,还当过教育部副部长,对出版物的质量问题有切肤之痛。四十多年过去,人们的写作已由手写改为电脑打字,附有辅助的校订功能,加上互联网上知识资源丰富,可以随时搜寻检索查证,报刊和图书上的差错照理应该绝迹了,可是事实却远非如此。

 近年我几乎不逛书店,也不会仅看简介便上网购书,所读多係赠书,故而极少。但这极少且随意的阅读,也每每因发现不该有的讹误而兴致顿失。比如,《他们从这裏走来》是纪念上海社会科学院已故院领导的文集,有篇口述回忆说某院长八十年代为解决办公用房,向市委领导夏征农和陈毅送上申请报告,一看就知是错把陈沂当陈毅了。又如《武重年口述历史》是上海民革第二代传人回忆毕生经历,某处提及与上海市副市长沈佩华相关之事,这个名字实在生疏,细想当是曾任副市长的着名工商业者盛丕华之误。上海出的书,连不太久远的当地党政领导名字都出错,说得轻些,是图书的编校不仔细;说得重些,是有辱出版业“半壁江山”之美名。如今,编辑的工具和手段比往昔优越多了,而这类低级差错仍不少见,可知编辑的修为才是关键所在。

 前一本书的编辑可能是“八○后”,没有机会听闻陈沂这个名字,而执笔者或也如此,听口述人用沪语讲到这位前市领导的名字,就写下名气较大的陈毅二字。口述人未核对记录稿,执笔者又想当然,编辑也不知有错,各自都有责任,但版权页列印的是“责任编辑”,应负的责任最大。如果这位编辑平时阅读广泛且注意积累,即使不知道曾有主管文教的市委副书记名叫陈沂,起码也该知道陈毅五十年代中调离上海升任副总理,一九七二年病逝,绝无可能在八十年代过问上海的事务。倘若对历史了解较多,还会知道陈沂原名陈毅,正是因军内高层已有陈毅为免混淆而改名的。这类冷知识不是课堂上能学到的,编辑必须广泛浏览,不断积累,拥有庞大而博杂的知识储存,才能在审读文章或书稿时发现讹误并校而正之。

 后一本书的编辑很可能也是“八○后”,但已无关紧要,因为口述涉及的史事跨越百年,各界人物众多,记错的人名还有历史学家顾颉刚、爱国将领李玉堂等。对现当代历史没有下过工夫的,很难胜任编辑工作。尤其该书执笔者是市档案馆副巡视员,兼任大学档案学研究生导师,编辑或许过于相信学术权威,加上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作认真审读而放弃职责,致全书讹误颇多。对于任何年龄段的编辑,该书审编的难度都很大,但如果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多与执笔者沟通核查,并用同类书和工具书参证,至少可以纠正大多数讹误,自己也会有所长进。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169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