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内观 繁简之间
2023-08-05 1273 吴江 澳门日报
郭富城在澳门的演唱会中说爱上书法,希望将来能搞书画展。想起早前朋友说“大家都情愿搞艺术,就是不爱写作”后,另一朋友秒回了一句:“作家才是最有型的!”到底要怎样理解文学和可视艺术之间的关係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印证人通过观看,能把可视的东西转变成让人有遐想的文字。而文字进入脑海,那想像又可以重新转化为艺术作品,根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作用。刚开幕的多维体验艺术空间Artelli,首展“外形内观 繁简之间”就做了一次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友好转译示範。作为艺文荟澳二○二三平行展之一,艺术家王波带来了“一本书”、“一格”及“信物”三套作品,把本身就是由思想变实物的书本、书写和绘画,再度转化为新的艺术品。示範把有形变内观,把内观变创造的过程。文学和艺术有没有先后高低?我认为没有。“一格”系列里面,甚至有不少作品就直接是诗作展示,艺术家和策展人这样的安排,似乎就在说明点甚么了。
说艺术比较好“搞”,我觉得就是给观众“进入”作品的时间和门槛没那么高吧。快节奏的短视频世代,人们留给作品的时间,有时就只剩下那么一眼。那一眼,就是一幅画、一本书的封面,再多也只是一句诗、一段话。艺术品可一眼观之,自然比分章逐段来看的文学作品要爽快、更易打卡分享,哪怕走马看花后人们说“看完只得一声笑,感觉像是艺术家的自娱自乐”。
无论文学还是艺术,真的需要观者的投入才能产生某种能量,“讲不讲得通”,需要思想的沉澱。作品易解读当然好,但有些经过艺术家、策展人或评论人把内涵点出来,再看自会眼前一亮。而最好,当然是作品能与观众的人生体验连结,自行产生种种可能,甚至激发出新的创造了。
陆奥雷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