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澳门号”探讨海事交流可能性

2023-06-20 3952 曹可凡 澳门日报

 近期,国家文旅部和特区政府共同建立了“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联合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的其中一项工作是支持澳门举办更多区域性及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与此同时,近年特区政府在“荔枝碗”等活化项目上,取得了显着成果,并正逐步落实澳门管理水域的海上经济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希望以“澳门号”帆船为例,为如何进一步加强澳门对外关係史研究,充分藉助澳门历史文化资源,举办相关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保育、传承和发展澳门特色文化,推动“一基地”建设,提供一点思考。

 “澳门号”是澳葡政府根据十七世纪葡人Fernão Mendes Pinto所描述的帆船样式,在荔枝碗六合船厂仿造的木製帆船。据曾任职于港务局并随船往返日本的职员表示,“澳门号”于一九八七年落水,于一九八八年前往日本种子岛,参加当地的“火枪节”,于一九九○年在回航澳门途中停靠沖绳。期间亦参与当地文化交流活动,并最终于一九九八年被运往葡国保存,但保存状况较差。

 众所周知,葡萄牙于一五四三年到达种子岛,将火绳枪技术传入日本。而琉球(沖绳)亦曾作为葡萄牙参与中日贸易的中介,其后被长崎取代。上述三个地区,均与航海时代的澳门,在贸易和宗教传播上,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亦有资料显示,到达种子岛和长崎的葡萄牙男子与当地日本女性共同生活,但在一六三六年前后,受日本禁教影响,不少葡日家庭逃亡到澳门,并在“茨林围”等围村定居,再加上十六至十七世纪葡人将日本奴隶带到澳门,令本澳形成了最早期的日裔葡人群体。

 笔者认为,虽然“澳门号”的历史并不长,但其承载了澳门对外海事文化交流的历史,对于弘扬本澳航海文化和围村文化,活化旧区,传承特色造船技艺,讲好澳门故事,具有积极作用。有消息指,葡方曾有意将“澳门号”归还特区政府,但其后并无下文。笔者期望特区政府考虑收回“澳门号”,藉此进一步丰富“荔枝碗”和“茨林围”活化项目的内容,长远亦可考虑以仿製帆船的形式,举办澳门与种子岛、沖绳和长崎的海事活动,并与当地合作打造具有一定旅游特色和商业元素的文化交流盛事。此外,收回“澳门号”或组织以仿製帆船为载体的文化交流活动,亦有助“木船製造工艺”的传承,笔者亦建议政府早日将相关工艺纳入本澳非遗清单。

 林震宇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119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