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教区和中葡学校起源考

2023-06-13 1796 赖薇 澳门日报

 澳门教育多元化的特性,生动地反映其多元文化拼图的社会人文风景。其中以实施中葡文双语教育为主要特色的“中葡教育”,更为澳门所独有。

 已故澳门历史研究泰斗文德泉司铎在其着作中曾称,澳门第一所“中葡学校”,是由时任望德圣母堂住持谢禧云司铎在一八七九年创办的“进教围男童义学”,即某校校史中将之不太专业地译作所谓的“圣拉撒路学校”。可惜文铎此说疑点重重,其着作不但从未提出具体证据说明课程铺排,连他自己也引用的文献中,对该校和两年后开设的女童义学的标注其实都是“初级中文教育”。加之进教围本为华人天主教徒聚居,开设义学的目的首先是提供机会让当区居民读圣贤书,识中国字,兼授信仰要理,以照顾公教家庭神益。而且当局对于应否以葡人标準管理入教华人,一直态度暧昧,是否兼授葡文,显然不在首要考虑。

 无论如何,进教围义学的创办,在时间点上比一九○六年圣雷鸣道等慈幼会士来澳创办无原罪孤儿院早得多,因此该校虽然未必是澳门第一所“中葡学校”,但如果不把圣若瑟修院的备修院,乃至澳葡当局在一八六八年委託其开设的华人子弟葡文班计算在内,几可肯定是澳门第一所面向普罗华人子弟的天主教教区学校(修会主办的学校是另一回事,特注之,以免混淆)。进教围义学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澳门天主教会顺应法国大革命后,西方教育思想範式转移的结果。

 至于澳门第一所实施中葡双语教学的正规教育机构,目前有切实文献加以佐证的,是在时任临时总督马揸度的授意下,以“中华青少年教育辅助会”的名义,在一九一一年开设的“民主学校”。此时正值葡萄牙成立共和政体,“共和国”一词当时都被译作“民主”,例如检察官便译成“民主律师”,因此才出现这种易招误会的称谓。之所以形容为“正规教育”,是因为该校除设有一年以中文授课的预备班外,是一所完全按照葡萄牙学制,开设三年小学的学校,教授中文、葡语、常识、算术和写字。虽属私立学校,但课程铺排已具备“中葡教育”体制的雏形,其创新之处亦为里斯本方面认可,自一九一六年起每年获得中央补助。虽说“中央补助”,但实际上还是由澳门的财政预算中划拨,而澳门公帑,当时亦算作“国库”,因此由澳门埋单,纯粹出于行政方便。

 当时的“民主学校”有两间,分别设在风顺堂和花王堂坊约。为填补大堂坊约的空白,议事公局(即澳门市政厅)在一九一九年决议设立“公局中葡学校”。及至一九四〇年代,时任总督戴思乐请示里斯本当局调整行政架构获批,原来由议事公局办理的公立教育改归民政总局,但受战事影响,延至一九四六年才实施。同时通过停止资助而将之纳入公立学校体系,“中葡教育”从此由当局垄断,相关的教育体系也正式形成。至一九四九年,何东爵士向当局捐款兴办澳门文教事业,两年后随着“何东中葡小学”落成而变为现实。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1138/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