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023-05-30 3664 程吉吉 澳门日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认为:“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从哲学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人是会叙事的动物,也是被叙事的动物,并在叙事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的存在论哲学指出,此在(Dasein)即人,只有人会探究存在的意义。但是,据何探讨?从何种角度探讨?均需深思。海德格本人将存在论思考推进到了时间性,但未具体到叙事性。哲学叙事学更进一步,致力于探讨存在与叙事的内在联繫,亦即个体生存、人类文明与叙事行为的内在联繫。

 法国哲学家沙特在一九四六年的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指出:“人不过就是他把自己塑造成的那个东西。”沙特未阐明的是,人的自我塑造也是被塑造的。这就是哲学叙事学探索的逻辑起点。

 贾平凹说,《废都》是安妥其灵魂的一部书。的确,伟大的小说都包含着对存在意义与人文价值的探究和求索。在此岸的叙事中蕴蓄彼岸之思,以此实现对生命本质与生命哲学的心证与亲证,这就是伟大小说的哲学品相,杜斯妥也夫斯基和米兰 · 昆德拉是典範。在美国小说史上,梅尔维尔的《白鲸记》,玛嘉烈 · 米契尔的《飘》,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战地春梦》,沙林杰的《麦田捕手》,凯鲁亚克的《旅途上》,都是哲性乡愁之所寄。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是愚人讲述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在无意义中发现意义便成了文学叙事的使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战地春梦》中的亨利中尉看着恋人凯瑟林的遗体、《老人与海》结尾那条进港后仅剩空骨的大鱼,并非仅仅印证了硬汉精神,以及渺小个体与战争及大自然的关係。从终极意义上说,这是人生的开悟和即空即有的生命哲学的证成。

 龚 刚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103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