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精神

2023-05-16 3332 巨英 澳门日报

 澳门朋友这次参访莆田,特地上了涵江区新县镇溪村的夹漈山,探访山上古朴的草堂建设群。草堂的主人正是世称“夹漈先生”的郑樵。

 莆田向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自唐代以来的一千二百多年间,不但出了数以千计的状元、进士、宰相、名臣,以其灿烂辉煌的文化硕果为世人所称颂,而且标举求真、向善、重教、崇德的文化特色,在八闽文化中独领风骚。南宋时期的史学家郑樵就是这中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我少年时就听到过“夹漈先生”的大名,因为当时在涵江的孔里附近办了一个名叫“夹漈”的农校,大哥就在那里读书。

 既是孔里,又是“夹漈”,这农校的办学宗旨相当清晰。后来的成就果然突出,走出了许多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农、林干部,还出了一位改革开放初期的莆田市市长。

 我对“夹漈草堂”景仰已久,这次登临,也在草堂后山的郑樵石雕坐像前徘徊流连。周围环境幽静,夹漈先生左手握卷,右手执笔,思接千古,心驰宇宙。他虽是一介布衣,却以一人之力,编撰出一部史学巨着《通志》,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奠定其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崇高地位。

 编史需要丰赡的学识,这与郑樵长期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有很大的关係,更与他淡薄名利潜心学问的精神分不开。朱熹赴任泉州同安主簿时路过莆田,因慕郑樵之名,特地登山拜访。相传郑樵当时以“白姜、白豆腐、白米饭、白盐”来款待客人,朱熹不以“四白”为吝,反而吃得津津有味。

 朱熹深为郑樵隐居深山着书立说所感动,挥毫题联:“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这副对联高度颂扬郑樵精神,留存草堂警示后昆。

 石 城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0948/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