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牛仔
2023-05-16 2343 舒斯林 澳门日报
“厨房的顶灯亮了,不适宜喝咖啡和白兰地。弗朗西丝卡 · 詹森,农夫之妻,要让它开着;弗朗西丝卡 · 詹森,一个走过晚饭后的草地重温少女时代旧梦的女人,要把它熄灭。”
这是美国作家沃勒《麦迪逊之桥》中的着名片段。看过小说的读者一定会有印象,沃勒借小说人物金凯之口发表了关于现代文明危机的论述。其玄妙深入,几近盛行西方的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通俗版。
归纳起来,这些论述(及相关描写)揭示了后工业社会的如下症状:“大众市场”扼杀“艺术激情”,大众传媒干扰日常生活,日益规範化的社会导致人类“自由驰骋天地”的丧失(包括牛仔的消失)。于是,金凯作为“最后的牛仔”在小说中的登场,便具有了某种反文化英雄的色彩,而迎合了美国大众在饱受后工业社会异化力量捉弄之后所萌生的“回归意识”。
然而,金凯的反文化精神和超俗的“魔力”,到头来也不过是弗朗西丝卡每年一度的怀旧仪式中的消费品。它弥补了后者精神上的匮乏,使其在日常生活的非诗意中得以长久栖居。在此,作为规範化社会否定性一面的反文化精神,反过来加强了规範化社会的稳定性。这是一个多少有些悲怆意味的讽刺性悖论。因此,一向被视为“最后一个牛仔”的奇连 · 伊士活在执导同名影片时,偏偏抹除了金凯作为后工业社会“最后的牛仔”的反文化气质,而将小说情节演绎成一个经典的、古老的爱情故事,这或许竟有一份难言的苦衷。
此外,透过小说所精心营造的怀旧氛围:烛光舞会,远方的音乐,叶芝的诗,“草地上的漫步”,狂野如火的性爱……我们看到了“丝绸之路”、“亚洲的苍穹”、“丝绸商的女儿”等等隐约闪烁的东方魅影。不妨这样认为,一种被构造的古老东方形象,作为潜在参照,隐含于沃勒所表现的美国大众的“回归意识”之中。
龚 刚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