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于山

2023-03-10 3382 何勇明 澳门日报

 唐人张彦远论中国画山水树石时,曾以“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来点评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风格。对于接受西方绘画训练的人来说,人大于山肯定不合理,不合比例,有违透视原则,然而,这是中国山水画中达意高于状物的审美準则。

 记得从前学画时,老师常强调,不是每一位学画人都能成为画家,学画首要学看,懂得欣赏,提升个人的品味和艺术修养。看中国山水画,不懂人大于山,便没学会看中国画。

 顾恺之的《洛神赋》便是“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典型。

 “从南北朝经隋、唐、五代一直到宋、元,敦煌壁画的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的演变特点,如果从‘山’与‘人’的比例关係来分析,约略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概念:即魏晋南北朝,人大于山;隋唐,人等于山;五代、宋、元,人小于山……”

 常书鸿从人和山的比例,看不同朝代敦煌壁画的表现特点,从人大于山,到人小于山,也就是由浪漫象徵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见物不见人的出世。

 曾经有批评指人大于山不符合透视、不合比例,常书鸿的见解很精闢:“……画家在这幅画上的艺术成就的‘大节’已超过了一般要求的‘形似’、‘小节’。一个艺术家的功力正显示在‘似’与‘不似’的取捨之间……魏晋以降中国绘画之所以‘人大于山’并不是因为画家不知道‘水’与‘泛’的比例和‘人’与‘山’的比例,而是画家在这裏强调人物在作品中的重要性,有意把山、水、树、石、舟、车、房作为次要的衬托,有意把‘山’与‘水’作为象徵性的点缀,从而突出了人物在故事画中的作用。”

 喜欢中国山水画,笔墨间早超越青绿山水的形似,而是山为德水为性的修为传达。

 (跟随常书鸿看敦煌 · 六 · 完)

 程   文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uedu/10484/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