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戏”与“没戏”
2022-09-11 3380 简书 澳门日报
戏剧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曾经是人类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一环,扮演、说故事作为生存技能的传递,也跟类精神文明如宗教、哲学、艺术的呈现密不可分。当然在今天看来,连戏剧的后来者电影、电视都被网络文化穷追猛打,戏剧还剩下什么?或者再追问下去的是,为什么这种古老的艺术还有人去做、去看、去学习?
即使“戏剧”的光辉岁月已远,但戏剧的术语还散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谁在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今天发生了一场悲剧”、“人生如戏”、“这人很有喜感”、“有了戏剧性的变化”等等,常常出现于我们的日常对话、书写中。近年还常常更简化地以“有戏”、“没戏”等评论一些日常事件,是否有“戏剧性”。
在社交媒体,尤其短视讯分享的流行之下,生活中的戏剧性片刻经常被记录、放大、传播,“有图有真相”已不够用,活动的视讯影片布满生活中每个细节。在这个情况下,过去专门製造“戏剧性”的剧场、剧院,到底为何能存活下去?还可以用什么形式存留下去?
“戏剧性”在剧场中似乎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董健、马俊山的《戏剧艺术十五讲》中认为“戏剧性,这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那些基本因素的总和”。而“戏剧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生命在于文学中,它的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或者更準确地说,那“另一个生命”所指的其实是“剧场性”,它更重视表演、剧场艺术家跟观众在演出现场的交会。
如果从传统的戏剧观去看石头公社早前的作品《石头外传》,似乎算是一部“没戏”的、没有“戏剧性”的作品。
(《石头外传》 · 一)
踱 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