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过程

2022-06-12 1236 魏鉴勋 澳门日报

 第三十届校际戏剧比赛,中小学两组加起来共三十四个小品剧作演出,绝大多数是新创剧目,这是可喜。当然,可喜是指创作风气兴盛,但新创剧作又会因为未经演出检验而未够成熟,不过在这种学生演剧活动中,到底该要求怎样的“成熟”呢?青少年戏剧活动也常常需要在“透过戏剧的教育”还是“技巧训练”两种不同价值中来回辩证,两者兼顾当然最好,问题是在这么一个十五分钟的演出中,作为观众是很难去判断到底学生在创作、排练、演出的过程中有多少得着?有哪些方面的得着?

 在教育剧场的思潮影响下,不少人会认为学生参与过程比演出成果重要,学生要参与创作、在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演得怎么样是其次。然而,我们又如何判定一班学生排演出一个现成的、他人创作的剧本,就没法在当中获得教育?在过程中他们的参与、分析、选择,以至表演技巧的训练,难道就不是一种教育吗?

 然而,作为一个观众,我们都只能看到台上那十五分钟的临场表现,真正在过程中跟随的老师,也许更能了解学生在当中的变化与得失。

 说到老师,现场所见,绝大多数的剧组都有学校老师带领,但看来也有个别例外。有老师带领的也分成两种,一种是聘请校外专业戏剧工作者担任戏剧导师,另一种是学校本身的老师用课余时间带领、组织。这两种“老师”自然从演出作品的“成果”看出差异,在每年的最后成绩——即获奖情况来看,当然是有专业戏剧工作者带领的剧目较有优势,不过如果从戏剧作为学习途径的角度看,非戏剧专业的校内老师与学生一起排练、带队参赛,更是一种健康的关係,不能用奖项去衡量。

 更令我留意的,是那些全由同学自己组织、创作、排演的队伍,演出纵是未如理想,但他们的主动、自强却叫人感动。

 (“校际”三十 · 三)

 踱 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865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