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比赛”不可避免
2022-06-05 3554 自由鸟 澳门日报
今届“校际”小学组有一个看似由学生集体创作的剧目,以学生构思、排练一齣戏的过程展现孩子对成人陪伴及认同的需求。当中有学生的台词大意是:“为什么演一齣都要给评分?”在一个戏剧比赛的舞台上说这一句台词,彷彿一种自我思辨,也幽了这个比赛一默。
“求学不是求分数”已是很多人琅琅上口的标语,只是日常,尤其孩子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离开过分数,于是当戏剧作为一个课余兴趣,一旦走上比赛的舞台上,其结果也是一堆分数。
作为从小就在戏剧比赛舞台上担任不同岗位的人,曾经也对“戏剧比赛”,更準确一点说是艺术类的评比活动心存抗拒。艺术的参与,无疑最可贵的应该是其非功利性特质,一旦用分数去衡量其高低,好像就失去它的真正意义。
可是理解归理解,比赛的舞台就是存在着,而且自从艺穗会“新秀剧场”未能每年举办后,三十多年来一直投放资源(除了因疫情而停办两届),为中小学生提供同台演戏机会的场合,就这么一个。于是,正如在生命的历程中,当我们还必须身处在“数分评比”的舞台上,如何以适当的态度去面对、自处,也是一种学习机会。一齣老师、同学几经艰辛,付出多少创意与劳动而炮製的一件戏剧作品,到底是给谁看的?谁才是这个作品的观众?这部作品生产出来的目的是什么?要学习戏剧?要表达心中所想?还是要得奖?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件校际戏剧赛里的作品,都不只是为了评判席上的几个评审而演出的,比赛总有评级评奖,但也只是反映这几个人的个人口味、标準,并不完全反映这个演出的真正价值。哪怕是“戏剧比赛”还是人生的舞台上,这都是很重要的一课。
(“校际”三十 · 二)
踱 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