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的技术
2022-02-13 2598 刘祖轲 澳门日报
评论平台的範式转移至影、音、线上,习惯神秘感、隐姓埋名的评论人,“人设”已不可同日而语。要露脸、开声,还要自学直播、录製、剪接技术,偶一为之或者有技术人员协助,但当网上、镜头前交流愈见频繁、密集,评论人不多不少也要学会一些影音技术,文笔、口才、脸色、技术共修,也实在是习惯躲着写作的评论者一大挑战。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这些评论技术的兴起,或者也令一些因为自觉墨水有限,未敢落笔写评的人,有更多元的表达形式,跳脱过往以文字主导的惯性。
上面谈到的还不过是发表平台的问题,或者,真正要战胜的,其实是“观看的技术”。
镜头演出、线上放映,观看的器材本身就是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一套,製作团队几乎无从控制,观众掌握观看技术的能力,拥有观赏资源的财力,观赏经验,完全受器材、网络质素所影响。评论人作为观众的一分子,自然也要面对同样问题,而更进一步的是,评论人需要将这个观赏经验消化和诠译,这里又牵涉所谓“技术美学”的问题。
儘管戏剧艺术从剧本主导演变到导演主导、观众主导的形态发展,然而评论人仍然较多以“文字”带领思维,常常重视故事分析者或主题诠释,多于艺术的感受。剧场美学、表演美学的讨论较少,现在还需要加上镜头语言,以至网络技术的美学尝试,评论人如何掌握评论的方式与词彙?剧场艺术从来都在跟科技、技术的演变一起发展,灯光、幻灯、电影、录像的发明,对剧场艺术带来巨大的冲击,亦引起很多艺术家借力打力,借用这些新技术革新了剧场的技术美学。以至评论的角度与语言,在新的世界秩序与传播模式下,剧场与剧场评论人,也得像我们的前辈那样让观念更新,学习新的语言。
(评论的範式转移 · 三 · 完)
踱 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