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时间意识

2022-10-25 3759 徐兆奎 澳门日报

 ——“澳门现代风前奏”序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恆和不变。”法国作家波特莱尔在一八六三年的《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留下了有关美学现代性的名言。他把现代性作为一种“当下”的时间意识,与追求永恆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传统相对。

 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蓬勃发展,“何谓现代”一直是各个文艺领域绕不过的讨论核心。回溯东亚的视觉现代性,已成为近年文化研究的显学及常见的策展动机,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却的艺术拼图进行补遗,方能对当代文化全景有确切理解。掌握一个世纪以来东方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提炼、转化、拓展的历程,从而产生新的自我认知和文化座标,才有进一步探索不再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多元现代化”的可能。

 展览以“澳门现代风前奏”为题,正是以文献展的思维,展示六十位澳门本地或与澳门有重要往来的艺术家创作的一百五十余件作品,梳理出二十世纪初至一九八五年间澳门现代绘画的发展脉络。既以“现代风”为切入角度,那么“现代”意味着甚么?仅仅是形式、风格、技法的新旧之别?还是意识形态上以反传统为己任的“摩登”?抑或如波特莱尔所言,是一种以“变动”为特徵的时间意识?

 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主义(Modernism)、现代性(Modernity)是分属于不同层面的概念,但它们均为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的回应。冠以“现代风”(Modern style)之名的澳门西画本土化的历程,不只是风格的归类,对现代艺术在澳门的萌芽、扎根、茁壮过程的思辨,最终无可避免地指向“现代性”本身。

 展览既以“前奏”标示时间,意味着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澳门的现代艺术某程度上仍处于“史前史”的阶段。这种时间意识反过来也印证了现代性的非共时特质。二十世纪中后期,现代艺术在西方已江河日下,代之而起的“后现代主义”早于六十年代中期已备受关注;澳门却迟至八十年代,在移民潮、艺术气氛热络和资讯渐增等多重因素下,才让现代艺术日渐普及。

 以“前奏”之名的断代方式,也意味提供了一个看待美术发展的新角度,把长河般的、进步的、线性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置换为多线发展的、不断延伸又恆变的历史敍述,一如乐曲中的“前奏”、“间奏”和“尾奏”互相呼应。在此意义上去理解“现代”,现代主义就不仅仅是接续在西方浪漫主义之后的又一风格时期,而是后进地区进入二十世纪国际艺术序列的策略;“折衷中西”的澳门现代艺术,也就不完全是来澳中西画家渐多、因缘际会下的偶发性产物,而是一种基于自省的发展意志。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614/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