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世遗情 —— 濠江风物建筑绘画展序
2022-09-27 3209 毛翰 澳门日报
一八三八年,法国画家奥古士丁 · 博尔杰(Auguste Borget)到南中国旅游,在澳门逗留近八个月,及后将华南之行的创作汇为《中国和中国人》出版。他在书中如此形容澳门:“儘管葡萄牙城市的街道也弯弯曲曲,我们仍然无法想像中国居住的那些难以形容的迷宫式的街巷……这里的房舍犹如人们的生活一样,时时变化。昨天看到的小胡同今天变成了大街;昨天你经过时还是大街,今天却变成了胡同。”
较之规划严整、气魄宏大、序列清晰的北京,澳门在城防体系、空间布局、城市轮廓等方面相对混杂,无一符合中国传统的建城逻辑。然而,博尔杰笔下那个曲径通幽的澳门旧城,又和贯穿古都北京、恢宏明朗的中轴线殊途同归,饱经岁月洗礼仍保持完好。于二○○五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中西建筑风格兼而有之的历史城区,亦是澳门百姓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
对文化瑰宝的珍视,令京澳两地更为民心相通。自一九九九年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与故宫博物院一直携手合作,为澳门居民带来每年一度的视觉盛宴。为进一步加强两地的文化艺术交流,双方特意于故宫斋宫展厅共同举办“阅世遗情——澳门艺术博物馆藏濠江风物建筑绘画展”。本次展览精选八十三件以澳门风貌为题的澳门艺术博物馆绘画藏品,旨在呈现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精髓,以及中西文明交汇的文化内涵。
这批创作于十八至廿一世纪、出自外地及澳门艺术名家的匠心之作,涵盖地图、版画、素描、水彩、油画,从中可见澳门城区布局基本保持,街道肌理、建筑样式、聚落规模、公共建设却在数百年间不断变化。早期于南湾修筑的简陋码头和泥滩,渐渐蜕变成规整的堤岸及石板路;沿坡而建的外国商行、政府机关、洋楼大宅栉比鳞次,使地标式的教堂、防御设施逐步失去原有的高度优势;无比开阔的天际线和海平面、行人稀疏的渔村氛围,被千帆竞发、生机勃勃的商埠气息取而代之;原来植披密布的山野风光,慢慢过渡成高密度但层次丰富的都市景致。在贯彻“如画”的美学追求之时,展览中的一些西方风景画,或多或少反映了这些景观中隐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的微妙变化,记录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的痕迹,折射出澳门的历史发展与风云变幻。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