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文献到“行为文献”

2022-05-24 4149 陈邦林 澳门日报

 一八四四年八月十五日,法国摄影师于勒 · 埃及尔(Jules Alphonse Eugène Itier, 1802-1877)带着达盖尔银版照相机,跟随法国使团船队来到澳门港口,把刚刚发明的摄影术带进中国大地;其摄入的澳门南湾和妈阁庙景象,让古老的东方帝国从此告别千百年来以笔墨图像记录历史的日子。一帧帧经由镀银铜版而显现的朦胧风景及人物形象,让澳门成为了新旧时代交替的见证现场,也让澳门成为第一片有着摄影文献记录的中国土地。

 踏入二十一世纪的读图时代,全世界每天产生难以估算的海量照片,呈现着细至指甲断片般的生活碎屑,大至摩天高楼外墙的巨幅广告。在金钱诱惑及其挂鈎的媒体全力推动下,先进的拍摄器材,高效的製图、修图软体,让今天的图像彻底沦落为消费社会的衍生产物,继而成为赚取市场资本的的重要助燃剂,同时亦把“有图有真相”这句陈旧而迷信的格言无情撕破。这是个图像肆意张狂的年代,亦是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历史面貌越来越含糊不清的时代。

 在这样的当代背景下,由吴卫鸣、陈显耀两位艺术家组成的“一孖”艺术小组,今年夏天从澳门出发,希望透过镜头,把混乱时代中珍贵的人文讯息传送到地球另一端之港口城市——威尼斯①。

 “一孖”,意为双胞胎。自二○○九年开始,“一孖”艺术小组借助摄影技术并持续配合开展以现场行为、录像、现场证物收集、个案研究、文献整理、社会调查、口历述史及编辑出版等综合活动所构成的艺术实践,建构他们提出的“行为文献”(Performance Art Documentation)艺术理念(图一)。“一孖”认为,在充斥着虚荣、功利及普世价值正快速瓦解的当代情境面前,那些经历不同时代依旧保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历史空间已变得脆弱零碎、不堪一击,故而值得认真探索:“我们应当或可以做些甚么,使面临消失的珍贵人文记忆得到保存?”对此,“一孖”的回应是有必要持续採取有效的行动,至少让相关记忆的影像能在坚定的艺术信念及强而有力的文献基础支撑下得以重现。“行为文献”艺术概念的萌生与实践,正产生于此!

 毋庸置疑,我们的身体正处于不断衰退的状态,生命每分每刻都在迈向死亡的过程中逐渐消耗。同样,具有“广延”属性的各处现场空间条件,亦会跟随时间急速流转,或暂时勉强得以保存,或被迫发生改变,甚或在瞬间彻底消失。“一孖”艺术小组十分珍惜在生命时间中消耗的身体与每处现场空间之相遇,并把当中发生的艺术行为理解成準确的时间座标及特殊的时空文献,藉以见证时代变迁中将要消失的某个瞬间/空间。事实上,已有无数的经历说明,“一孖”所拍摄的现场/景象,往往在很短时间之内便被迫消失于无形。为此,为确保图像的原真性(authenticity),“一孖”摄製的所有“行为文献”都只会在现场完成,同时,当若有必要,小组会借助软件技术删掉与现场无关的拍摄辅助工具,以免其遮挡讯息丰富的空间细节,但有一点值得强调:他们从未因应画面的视觉效果需要而加贴任何东西,以确保图像中的每一事物均曾真实地存在于原生空间之中。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55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