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象 脉象 ——粤港澳当代水墨艺术谱系
2022-05-03 5002 张华 澳门日报
二十世纪末,本尼迪克 · 安德森在其经典着作《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提出了一个基于平面媒体、时钟和日曆所塑造出来的“想像的共同体”概念①。随着经济、技术的全球化,这种“共同体想像”的空间通过电视、电影和互联网从民族国家的框架被过渡到整个世界。信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压缩,重塑着人与过去和未来的关係②,也赋予全球化和文化身份之间、网络与个体之间一种辨证的张力。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压缩,社会学家罗兰 · 罗伯森提出“全球本地化”③这一概念,试图将个体和集体经验放置于不同的空间和更新的时间性中,并通过现代经验来结合全球维度与地方维度。很显然,这一概念的前提必定是集体经验的重塑,同时这种重塑也取决于个体抉择和集体身份的辨证关係。
水墨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和集体的审美经验,从一九九○年代起也开始在本土和全球文化的张力关係中被进行此种重塑。新世纪以来,从传统中国水墨画出发的当代水墨艺术已渐次成为一种相当国际化的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由传统中国水墨画向当代水墨艺术转型的这一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之中,粤、港、澳的当代水墨艺术探索实践始终走在前列,以面貌各异的形态维繫“水墨文化”这一“集体经验”的文脉,并推动这一“集体经验”的当代转换或重塑。此种转换或重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在材料和技法上延续了传统水墨画的形式,通过对传统艺术语言表现範围的拓展,使之与当代生活产生关联。面对都市生活中消费主义及其文化符号的泛滥所带来的迷茫、困顿,採用隐喻、反讽等各种方式直抒胸臆。
二、同样是採用传统水墨画的形式,但思考的则是传统绘画语言及其相关媒介的转换问题。通过对艺术语言内在形式要素、材料质地以及製作过程等方面的实验性变革,再续与传统水墨“意象”美学的文脉关係。
三、在创作中放弃对传统媒材的使用,转而借用油画、装置、多媒体乃至行为等多种新兴的艺术媒介,通过将水墨性、水墨精神与水墨方式植入原本与东方传统媒介异质性的艺术语言方式,以东方思维模式体现出典型的东方哲思与韵味。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