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迪达 · 赫弗:宏空之境”摄影展序
2023-12-12 4780 今心 澳门日报
在手机上初睹康迪达 · 赫弗的摄影作品,或许很难激起任何情绪——空无一人,置中对称,不带性别色彩和主观立场,在喧闹豔俗的视觉图像无孔不入的世代,显得冷漠无情。一旦在博物馆静心端详这些大幅作品,却很难不被画面的细腻、深邃所折服。
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作为世界摄影史中举足轻重的一脉,近半个世纪以来,致力于方法论、摄影本体美学与专业技术的探索,推动摄影在世界範围内成为被广泛认可的艺术形式。赫弗作为该派的重要代表,无疑是继承了“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和“冷面摄影美学风格”(Deadpan Photography)的精髓,也是彩色摄影的先驱之一。宽大的公共建筑内部、清晰準确的细节、层次丰富的图像语言、人们出其不意的缺席,构成了赫弗的标誌。卓越的艺术敏感度及表现力,加以完美的技术和严谨的构图,使赫弗跻身当代最重要摄影家的行列。
澳门艺术博物馆呈献的大型个展“宏空之境”,甄选赫弗二十年来极具代表性的六十幅摄影作品,除了“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经典系列,更设“走道”、“世界观”及“最新作品”等崭新单元,让澳门观众领略艺术家不同阶段的探索成果。
赫弗的作品有助人们重新理解空间的複杂性,因此无法单纯归类为建筑摄影。其极规整的空间之作,往往有着稳中求险的视觉策略,如同亨利 · 列斐伏尔所指的“三重性空间”——古典油画般的正面视角和对角线构图,诱导观者安然闯入摄影师所创造的、意蕴无穷的异质空间,同时大大扩阔观者的想像空间。赫弗的“剧院”系列、“博物馆”系列,敏锐地触及公共空间承载阶段性任务的特殊性质;近年的“走道”系列、“灯泡”系列的天花板、乃至如同篱笆和交流道的户外树木系列,不正是对“非场所”(Non-place)的再定义?
在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影像真实性已非艺术家们最关注的核心,如何“理解”影像的生产方式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图景,才是当代摄影艺术探讨的关键。在智能手机随手可拍、滤镜对“美”的全面程式化和一体化的智能世代,赫弗深具仪式性和系列化倾向的作品,不单是摄影类型学的实践,更反映出周密的规划和直觉的瞬间、公共拍摄与私摄影、崇高的定格和日常化的记录等摄影本体美学的多元发展。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