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婷的镜子时序与必要的意象
2023-06-20 3370 戴望舒 澳门日报
她也是她自己的镜子。
——题记
意大利艺术家Michelangelo Pistoletto说:“整个社会就如一面破碎的镜子。”每一位艺术家都是一面镜子,他们在反覆观照世界。他们是观照艺术本体和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梁倩婷也是一面镜子,而她也是她自己的镜子。
在艺术史上,从绘画到多媒介,镜子是一个永不缺席的意象。比如美国艺术家Joan Jonas长期以镜子为道具来探索反射、碎片化和自我的概念,她的身体也成为了“折射中的现实”;Anish Kapoor的代表作《云门》和后来一系列反射天空的C型镜面装置作品,是通身映射现实场景的曲面镜子;“镜面画”是Pistoletto艺术实践与理论思想的基石,他的《镜子的划分与倍增》呈现出以各种不同角度打开的双面镜,镜面之间的互映及反射暗示着个体与环境甚至所处社会的关係。Pistoletto曾说他的《打破镜面》“打破了镜子的物质连贯性,但同时又倍增了它所容纳的非物质图像。每一块碎片各不相同,但都保留了原始镜面的反射性”。而梁倩婷则跳出了艺术史的镜子原真表现,把镜子转移到陶瓷上,不但把折射的功能减弱,还通过与镜子融为一体的鱼嘴、瓶子、婴儿脚、玉米、杂粮、喜鹊等来阻断镜子,来到了镜像藏匿的隐秘的秩序之外。也许镜子上这些物象已经变成了一种“多维的镜子”,和一本书的书名《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似乎有着非望文生义的隐秘联繫。镜子成为一种思维的练习,艺术家必须走到镜子背部或内部,直到眼神穿破玻璃。
在梁倩婷最新的个展“以镜观形”中展出了十二件个人陶瓷作品,通过陶瓷光滑的介质而更新“镜子”关于现实与实在的感知及认识的视觉过程,让人想起安特亚 · 塔哥夫斯基的电影《镜子》里的十二个镜头:主人公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发现了一面镜子,镜头推近镜子中的脸庞,再推近镜子外的脸庞。在巴赫的音乐中,主人公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导演本人的回忆慢慢带出了一系列的事件:电视上播映着一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癒了自己的纪录片;一个被家庭忽视的妻子遇上一位迷路的医生,两人之间产生若即若离的关係;一个未曾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在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备受军事指导员的呵责。这些毫无关联的片段式回忆通过镜子串联起来,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历史、生活、土地、梦境等意象的哲学思考。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