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病态 不是美

2023-05-16 2461 北塔 澳门日报

 偶然间经过挂着作品的地方,总会遍寻上心的作品细细地揣摩。喜爱书画线条是我一直以来的嗜好,似乎这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空闲时学学大手笔们弄一弄毛锥,指挥着存在变数的黑白灰色层。某些时刻,似乎真的会进入心流时空,不复有我。若然曾经踏进这国画领域,或许浅尝过这过程的朋友们会知道,这里有着很多前人的标籤,也有很多玄之又玄的东西,记录着形而上的感受,时而令人摸不到边。正如书法,即便如我这样的业余人士写来也有无数概念缠身,那些教科书式的概念解答丝毫改变不了下笔的重量,也许正正是这重负令笔锋不自由。莫说实践,就连分别受与识也很难。从名词解释中学会欣赏,更如绘空事。

 经常听见很多不明所以的说法:某某写得入木三分,连纸都写穿。难道这是曲线欣赏某某的手上蛮力吗?又有说某人写过了线条后,从纸的反面看墨色依然明显笔力真好云云。那么,换成熟纸,背面仍能有墨线么?或是有如印之印泥书法,本来想像中该是圆满立体,沉着庄重的线条,谁料本相竟是扭扭粉或者说是点点珠连线。爲了圆点而写线条,乾脆变成了减速啄木鸟笔法。这难道没问题吗?可能取这些标籤的人,也已然忘掉了感受的重要性。执着于这样的标籤反成另一种字病。

 说起病来人人都怕,不想病也不想知道病。但病来到面前,再高大的山也会倒。可怕的不是病,是视而不识其有病。若有人还要加以欣赏,那真是可怕的一件事。倒也不是病不能有其美态,只是,那种特殊的美当然有其原由出处,总不会肌肉痠痛类也有病态美吧?

 其实身边充满着这样的病。细心比较,看看线条质量总会有所得。如笔走偏锋,可用以险绝,但取法的度各人不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圭角尽露,尖角穿出,用笔之力也躺平了。难怪有要固守中锋线的说法:如何在变速行走转动的毛锥线条中保持重心,这才是书法中的技。看看董其昌的书法线条就知道,什么是炫技。这种展现技术之下,行偏笔圭角出来的线条颇具趣味。当然,这又未必入时人眼。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拿来一对比就能一目了然。

 那么,充满偏锋的笔道,就必是错吗?倒也不一定。看看苏轼的字,便可以略懂那种被称作“墨猪”的线条趣味。但要用偏熟质地的纸张、宋式毛笔来尝试。模拟一下操笔的舞动动作,在笔锋行走间,轻重动作糅合偏锋的转换,利索之处依然能看出笔柱尖锋滑过纸面的线条,难怪有人会偏爱诸葛鸡距笔。经过这些操作后,比较时人所写的,再择优从之吧。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84/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