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观”官宏滔个人作品展
2023-04-04 3233 郭宝平 澳门日报
澳门全艺社二〇二三年年度计划的第一个项目“观 · 非观”——意象艺术系列专题展览第一部分于三月推出“非观”——官宏滔个人作品展。官宏滔为九○后的年轻艺术家,专业从事摄影与影像创作,近年对风景摄影至后製过程的影像抽象化做了一系列的创作研究。这次展览展出了官宏滔共二十三套数字摄影景观作品,将日常的山水树木换化成抽象的视觉形态,探索“新摄影”的“能观”与“所观”的可能性。
官宏滔说:“非观的数字摄影景观灵感来自于庄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与其说先秦庄周的《逍遥游》为抒发情感之作品,不如说这是一篇对于观点角度辩证的议论文,庄子举出例证,说明如果我们只从某个视界观看事物,那么我们“能观”(to view)的能力只会被局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生暮死的菌类不到黑夜就死去,因而不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因而不知一年的时光。于是,庄子问道:“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吗?”而“所观”(to be viewed)的实相,又如何探索?
官宏滔自述其所提出的“非观”(Non-View),“是反对主动和表面的观看,在摄影媒介和数字化的山水影像之间实验,表达人造物(科技)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他从风景摄影影像抽取元素,还原成‘像素’,打印成大型的影像作品,抽象的风景对映着现实的观看,为‘非观’的探索。”
然后我们看到官宏滔利用数码后製过程创作的“面目全非”的“山水”图像,其艺术“意象”;寓“意”之“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藴追求的体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用来寄託主观意识的客观物象。他的“非”观,是一种后现代的主观反叛,而非虚无主义中的否定客观存在的所有可能性。加上其具有虚拟性的特徵,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像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官宏滔的虚拟“山水”摄影,并非虚构,而是基于其数码本质的延伸。他说:“我们习惯的颜色只是人眼和大脑处理出来的,而现实可以有无限种可能性。而数码摄影的本质就是数据捕捉。”
正如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Observer effect)所指的,“观测”这种行为对被观测对象造成一定影响的效应,而在任何“观测”之前,世事万物其实都有N种可能性,而一旦遇到“观测”,对事物的某种视界就会定型,所谓“现实”,无非是主观的观察罢了。既然如此,艺术家几近沉迷地在数据的视觉领域中观察与实验,寻找他在摄影哲学中的新大陆,如果我们可以想像一种与传统摄影的纪实性背道而驰的“新摄影”,这种把所有“能观”的“现实”视为基础性的“非观”摄影,艺术家能否从中创造他的新世界?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