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外之音
2023-02-14 3545 若花燃燃 澳门日报
无论古今,文人墨客的雅集聚会都离不开“琴棋书画”这类雅事。琴棋书画不仅是文化品味的表徵,也是文人雅客切磋技艺、心曲互通的方式。古琴,是中国传统文人使用得最多的“道具”之一,琴音不仅可以慰藉自我,也可以寻觅知音。无论是一个人独自抚琴还是众人听音,琴声创造出一个不需要言语的空间,我们端坐其中就能倾听人们内心的深河。
北宋有一幅描绘君臣雅集的《听琴图》极负盛名。松下抚琴者身着黄冠缁衣,作道士打扮。听琴者仨,两位身着朝服头戴纱帽的大臣,左右对坐,他们的衣装一红一绿,色彩和谐;绿衣人身后侧立着一琴童。这幅《听琴图》的中心——抚琴人被认为是宋徽宗无疑,有趣的是它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这就是宋徽宗本人所绘,红衣人是蔡京,他在画面上方题字云:“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绿衣人则是童贯。有的人却认为这是画院画师所绘。宋徽宗赵佶十分信奉道教,曾在皇宫附近兴建道观请道土讲道,道士们尊称他为“教主道君皇帝”,所以,宋徽宗经常把自己装扮成一个道士模样,弹琴作乐,并由翰林画院的画师画像,此画便由此而来。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真相难辨,不过画面呈现的清贵、富丽之气倒确实是皇家风範,非一般民间画师可得。
乍看《听琴图》,会觉得它舒俊、朗逸,主要因为它的构图空间清爽,画面上的人物、配景都遵循一种“极简风”。无论人物的衣饰还是花木、奇石、几案、香炉,都是简约雅致的,目的都是为了烘托抚琴听音的静谧、雅致的氛围。不过可别小看这简单的花卉、奇石等配景。三人所坐的石头,就是着名的花石纲。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一位爱好广泛的“玩家”,他十分喜欢搜罗奇石,蔡京投其所好,命人在江浙一带收集奇花异石运往汴京。运送花石的船队,每十艘为一纲,所以有“花石纲”的说法。据说当时运往汴京最贵的一块石头,仅运费就值三十万贯钱,相当于那时候一万户普通人家一年收入的总和。看,这《听琴图》里寥寥数笔的奇石异卉才是真真不露声色的高端“
炫富”呢。
“松间疑有入松风”,这幅《听琴图》的气韵倒颇合蔡京此句诗,有一种散淡又庄重的沉静之气。一棵遒曲、高大的苍松是全画的背景,它将“听琴”的气象往高处延拔,也使得画卷的构图有一种封闭中的延展。无论古今,听琴、作画等等雅事,它的空间往往是向内的,人物的精神气质是内敛的,琴音缭绕,也只迴旋在听琴人和周遭。而松风的介入,就使得这种余音有了弥散、外倾之势。无论是抚琴人还是听琴者皆正襟危坐,“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意即君臣共赏,心意相通。在古代,琴被视为乐器之君,能匡正不正的行为,《史记》中曾记载了吴国公子季劄通过一个国家仪典上的礼乐来听辨该国的国情。国君抚琴而下臣听音,使得这幅《听琴图》不单纯是文人的雅趣闲乐,而有了更深远的意涵。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