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元的《锺馗》——裴艳玲的三字真言

2022-12-29 4445 阿耐 澳门日报

 廖妙薇

 剧场解禁,迎来李秋元的《锺馗》,这个戏,他一年最多只演一场,为的是保持质量。演员懂得重质不重量,在年轻一辈之中属于难得。

 二〇〇七年,李秋元首次带着锺馗生前死后的浪漫故事赴香港献演,惊讶的不单只锺馗的化装、造型,他的身段、台步,一举手一投足,怎么就是裴艳玲的影子!

 他把裴艳玲的梆子《锺馗》移植为粤剧,凭恃的是粤剧的锣鼓和功架。“功架”是戏曲的半边台,近年再看他的《锺馗》,其“功”之厚无可置啄,“跳叉”、“云里翻”,出神入化。在戏曲表演中,硬功是死功夫,他模拟裴老师的每个动作,手、腿、站、立、跳、转、翻,高难度动作更痛下苦功,练到形似、神似,这已经不简单。为了戏里有即席挥毫,他特地学书法,并养成写字习惯,一手毛笔字还写得不错,也是青年演员少有的“功夫”。

 毕竟戏曲表演的是戏中人物,人物的感觉要慢慢摸索和领悟,锺馗的扮相不轻易展露面部表情,情绪变化常借用身体语言,学裴老师要学她的寸度,揣摩方寸才是最难的,只怕过犹不及。一齣《锺馗》演了十五年,还须千锤百炼。

 中国戏曲把神话中的锺馗,描绘成一位人性化的神,相貌奇丑,他的故事却充满浪漫色彩。举子秋闱赴试,终南名士锺馗本应名列榜首状元,功名竟为权奸所夺,冤屈难伸,愤而撞柱身死。死后形骸已毁,玉帝怜才,封为捉鬼大神,惟心念亲妹孤零,请旨回阳间一转,为妹子与义弟完婚。于是锺馗厚备妆奁,领一队小鬼仪仗,欢天喜地送妹出嫁,主持夫妻交拜礼成,然后安心乘云而去,此乃戏的高潮。“嫁妹”展示该剧特有的功架和程式,同时呈现锺馗的善良和情义,以及他专治邪魔恶鬼的正气凛然。

 戏的前半部是个丰神俊朗的书生,后半部变成豹头环眼、铁面虬鬓、身躯伛偻的鬼物,这个极大的落差,正是戏剧悬疑与角色冲突所在。演员要掌握人物性格的连贯,以及人鬼有别的情绪表达方式,这方面李秋元的表现可称渐入佳境。

 裴艳玲有句话:“甚么是戏?一个人就能压住台的才是戏。”《锺馗》可就是李秋元的压台戏。

 移居香港多年,李秋元心中一直谨记的,是裴艳玲给他第一次的见面礼——简单一句话:“努力吧!”裴老师的三字真言,给他打了一支永不失效的强心针。功有多厚,艺术生命就有多长,至今他依然坚持每日练功两小时,风雨不改。对他来说,香港这个粤剧阵地不能丢,也不会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41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