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请分清失败与失败者

2022-12-22 3965 锦怡 澳门日报

 ——也说《最初的梦想》

 每次在报章杂誌上见到一些孩子因为考试不理想又或者学业压力很大、家庭关係紧张等原因而选择轻生的新闻时,心情总是很沉重。这些正当花期的花儿,还未盛放就已凋零,怎不令人心碎?怎样才能减少类似的情况发生呢?也许带孩子去看看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香港上映译为《万万没想到》),能有所裨益。

 这部电影是二〇一九年上映的喜剧剧情片,导演是曾经执导过《打死不离3父女》的涅提 · 蒂瓦里,而该片也被很多影评人认为可与《作死不离3兄弟》比肩。如果说《作死不离3兄弟》是对死板的教育制度进行反思,那《最初的梦想》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思对孩子的成功学教育。

 该剧剧情是围绕拯救一个因高考失利轻生的孩子而展开的。拉加夫是帕塔克寄予厚望的儿子,因父母均是孟买理工的高材生,所以他自己也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没想到即使他异常努力,高考也失利,他因无法忍受“失败者”的标籤而选择跳楼。医生告诉父亲帕塔克,要拯救病床上的儿子,除手术外,最重要的是燃起孩子生的信心与希望。于是帕塔克召集了大学时的一众死党,以及前妻玛雅,讲述了大学时代他与朋友们为了完成“失败者”的逆袭,在冠军联赛中“损招”尽出的故事。

 这是一部充满了温情与笑料、反思与启示的电影。影片中父亲帕塔克反思的一段话,尤其值得我们深思,他说:“我们一直都做错了,我们只準备为孩子庆祝成功,可是却没有教他,万一失败了要怎么面对,没有人愿意提起失败。”确实如此,我们很多时候表现得并不是无条件地爱孩子,我们总是要求他们必须在学业上、在音乐体育上有所成绩,要“成功”,但却没有教过他们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容易有极大的不安全感,总觉得考试成绩不好就是失败,从而觉得自己是个loser,极端的情况下,就会酿成悲剧。

 实际上,我们需要教育孩子的是,一个人可以失败,却不能有“失败者”心态。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就是对于努力和结果的诚实表述。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对某些事已经非常努力,但结果可能仍然不尽如人意,那么这算失败吗?这取决于我们选择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结果导向很容易让我们忽略过程的意义。对于理想的追求总是充满荆棘,披荆斩棘的路上,不仅有很多风景,也伴随着不断的成长。结果固然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因为体会过程能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潜质,明确前进的方向,并学会欣赏努力的自己,发掘内心的力量。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41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