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真的能重获新生吗?

2022-11-03 4973 王丹 澳门日报

 ——谈《前科者》

 世界普遍对有案底的人,留有永不磨灭的不良印象,所谓“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成事如是,人生也同样如是。先入为主的观念虽难定对错,但都易于理解,与其说是一种偏见,不如说是一种社会上不成文的共识。

 到底心要有多大,才能对前科者抱有希望并给予帮助?在日本,有一种无偿的政府职位“保护司”,其用意是帮助留有案底的出狱人士重投社会,重拾人生。由有村架纯担演的电影女主角,是一名身兼全职便利店员的保护司,靠着一颗热血冲劲的心,希望在生活和理想两兼顾的情况下,协助更多前科者步回人生正轨。

 正如所有类似的电影,主角心境一定是犹如圣母般的存在,热心,单纯,热血,包容,勇敢。以上元素通通出现在有村架纯身上,热血脑冲的温柔傻大姐,与其说有村架纯演技平平,还不如说电影塑造的主角只流于平面,让演员难以有发挥的机会。虽说角色们在人设背景上都没有立体之处,但电影在剖析前科者行为背后上却颇有心思。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一般电影为了不让坏人角色只停在“单纯的恶”的层面,都会帮他们的恶行背后,赋予一个易于理解而又偏正向的缘由,比如“一男子行劫,源于家中老幼濒临饿死边缘”等,这种理由虽不全然被观众埋单,但的确是让“恶行”不止于“恶”的方法。但《前科者》除了有补充男主角杀人恶行背后的理由外,更把篇幅着墨于他的童年。父亲家暴,孤儿院被霸凌,让男主角从小开始累积负面情绪,直到一个契机,“当初把我拉向不幸的人,只要把他们通讲杀掉,幸福和平静就会回到我身边”的念头油然而生,最终第一个被杀者的一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是没有这样的童年经历,被杀者的那句,可能也只是一句比较刺耳的话罢了。

 仇恨的骨牌并不会停止

 可能每个人都值得人生的第二机会,但真实社会不这么认为。“第二机会”成了本片的第二命题,在有村架纯这热血温柔的保护司眼中,每个前科者都是因一时迷惘才犯恶行,虽然有村年幼时曾遭杀身之祸,幸得男同学父亲以命相救,但圣母般的她仍把“第二机会”奉为人生信条。而当初的男同学,经历了父亲用命换同学,开始嫉恶如仇,长大后成了警察,面对前科者,这位警察哥哥选择绝对的正义。因前科者的出现,价值观近乎对立的两者,被命运之网交织在一起,一方代表了“第二机会”,一方代表了“现实社会”。但若“第二机会”值得被社会广泛认可、加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的逻辑成立,那把受害者迫成加害者的加害者又值不值得第二机会呢?若果因为加害者曾也是受害者而值得第二机会,那按照骨牌逻辑往回推,是不是只有史上第一个加害者是恶的根源?而且被害者的伤痛该如何处理,难道加点人情味自我消化消化就是第二机会所带出的平等?可能第二机会这命题是永恆的命题,大家有大家的选择,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减少前科者的方法。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39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