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桎梏

2023-02-07 4836 夸父 澳门日报

 ——看MIPAF有感

 今次观察的切入点,源于二〇一八年自己一次不成熟的採访。当时身为记者的我访问了MIPAF策展人吴方洲关于在澳门做行为艺术与场地选择的问题。然后经过了四年,今年再欣赏MIPAF的作品,感觉当时吴方洲提到的环境桎梏依然。

 场地的故事

 MIPAF2022(一月七日)选在艺术花园的天台进行。这楼高四层的石屎建筑位于澳门主干道之一的罗理基博士大马路,现用作艺术工作者的工作室。身处一个历史感单薄的商住混合区,环绕四周的是汽车声,比艺术花园这楼房高一层的学校,以及高耸的住宅、办公屋、酒店。楼下有大约二十平方米的窄长休闲区,有少许盆栽,放着咖啡厅的一些金属製小桌子和安乐椅。在这里,有一种“钉子户”的感觉。

 今次的艺术节没有使用休憩区,也没有使用楼房的其他层楼,而是集中在天台。因为是天台,也因为时间关係,所以天台被分成两部分轮流使用。当一个作品在楼梯左边的空间完成后,下一个作品就在楼梯的右边接着发生,让再下一个作品可以在左边的空间作準备。也因此,每个作品的空间相对较定点,而背后的风景则稍稍有点不同。

 身体与环境

 今届MIPAF的主题是“身体敍事曲”,作品的元素亦如题目一样涉及身体,而涉及身体之中跟环境的对话则没有太多。原因之一可能是作品都在天台发生,而天台可利用的条件相对有限。事实上,由于天台乃至艺术花园周遭环境的符号较单一,创作的弹性与选择也因而较少。于是,作品是在艺术花园的天台还是别的大厦天台,甚或是在艺术馆,分别都不大。甚至因为是天台,现场条件未必能协助作品完整发挥。例如杨然的《Ite, missa est, 一条来来鱼的最后45分钟回忆》,其概念是一场“烹饪弥撒”,而天台的硬件条件和周遭环境,与厨房和教堂都有一段距离,削弱了烹饪或仪式所能带给观众的触动。张智云的《4:44》方面,影片的内容是大海,是自然风光,与艺术花园位处的这片昔日海滨、其背后的高楼大厦本是有趣的对话,可惜受限于天台的条件,加上位处住宅区,声音不能太大,音响的效果有限,焦点就变得更集中在影片上,而非声音带给观众的感觉。

 但也有例外,例如李尧瑶的《声响响声》虽然主要是运用身体去探讨声音,但因为背后都是几十层高的高楼,加上她的身体动作由低位开始,逐渐上升,于是感觉这作品也在连结背后这高楼拔地而起的故事,乃至这地方的城市化发展。这部分,如果是在天台的另一边(背后是学校的课室),感觉相信会不大一样。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yishu/33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